潮州祭土地神的奇俗(2)

竹筱

在有关传说中,土地神大都是下层人物。土地神是民间俗神,地位低微,不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明太祖取得天下后,取消了土地神的各种封号,只将其视为冥间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庙宇很小,往往在城角村头立一个二三尺高的小庙而已。土地神潮汕称为土地爷、伯爷、伯公爷、福德老爷等,供奉的神庙也有多种称呼:土地宫、土地庙、伯公庙、福德祠。土地神受到本地民间的普通信奉,连潮州音乐弦诗也有以“福德祠”冠名的。潮汕村落属“全方土地”的神庙村村有之,较大的乡村,村民为了方便祀拜,还设之里巷。

土地庙的建构都比较简陋狭小,小平房一间而已,与“关爷宫’(关公庙)、‘妈祖庙”、“三山国王庙”等神庙比较,差之甚远。里巷之间,只有二三尺见方的小土地庙。潮汕的土地庙供奉的土地神,各地不大相同,有的只有土地公像,有的既有土地公像,又有土地妈像。但汉代朝廷设的“后土祠”,塑的是妇女神像,称“后土娘娘”。有研究者认为,“后土”是由先民社会所祭的地母神演变而采,因为地母神能生五谷,五谷由野生而经人类培植成为人工生产,这个过程是由妇女创造的,具有一种神力。在女性中心的时代,即称地母为后土。

“后”字的原始涵义是母亲育子之意,“土”则为万物之母。唐宋之际土地神日益神化、人格化,出现了男性土地神。明清时的土地庙已常见土地公与土地妈两尊神像。潮汕各村供奉的土地神像虽有不同,但南澳全县各村却只供奉土地公,不把土地妈同时供奉。其中有一趣闻:

传说昔年台湾有一对土地夫妇,要赶赴南澳办事,来到海滨,碰上一位妇女在啼哭。土地公上前探问缘由,得知那妇女是南澳人,因随丈夫出海遇暴风雨,丈夫坠海身广,她漂到台湾岸边。遭此不幸,台湾又举目无亲,正想寻短见。土地公怜悯她,安慰劝说她,准备赠给她一些钱财。土地妈很不耐烦,责难土地公多管闲事,更反对施济那妇女。土地公一怒之下把钱给那妇女后,独自奔南澳。南澳人获悉此事后,在土地庙里就只安土地公的神像了。

潮人崇信土地神,也觉得土地神较易“疏通”,求家庭吉利、大小平安、六畜兴旺,不需丰厚祭品。土地神似乎对此亦不计较,虽神力有限,但慈善为怀,“有烧香就有保佑”。

传说澄海某村有三人同一天前往拜土地爷,三人都许诺要用猪头大棵答谢神恩。第一位是卖鱼脯的,祈求出太阳可以晒鱼脯;第二位是菜农,求雨水足菜生长快;第三位是渔民,求刮大风可以扬帆出海。土地爷觉得三者互相抵牾,难以三全其美,紧锁双眉。土地妈心机好,立即就想出办法:“夜来落雨日来晴,鱼脯会干菜会青;半夜透风船出港,三个猪头到俺家。”看来土地妈似乎有些势利,但能够“食人酒肉赠人福”,亦无可厚非了。

中国的神文化历史悠久,民间信仰神,是从远古原始信仰传承而来的。神庇护人看不见又摸不清,而某些巧合现象一经渲染之后,马上传遍四面八方,人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了图吉避凶,寻求思想寄托或心理上的平衡,也随世俗潮流产生对神的信仰与祀奉,这种心态一直延续至今。对一方土地神的祭拜由于宣传破除迷信,现在没有过去那么热闹,但一家一户供奉的地主爷却有增无减。商店开业、建造房屋、某项工程开工,安个土地神位到处皆有。丧葬未全面推行火化时,营造坟墓必有的“配套设施”,是在墓侧设置“土地之神”神碑,同享祭祀,这是潮汕的普遍现象。相信随着科学的昌明,人们信神的观念,将会逐渐淡化。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竹筱
  • 趣闻 挚久
  • 趣闻 妙蝶
  • 趣闻 凝安
  • 趣闻 君博
  • 趣闻 芷蕊
  • 趣闻 且听风吟
  • 趣闻 歆艺
  • 趣闻 颖萓
  • 趣闻 初识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