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背张婆(4)

慕凝枫

宁陕县民俗活动:张公背婆

张公背婆是流传到本县的一人表演双人动作的民间舞蹈。《张公背婆》的扮演,一般是一修长女子表演,也有男装女扮表演。若女子表演,则自饰演张婆,胸前一假张公头,演员左臂穿在张公服装内,从胸前领口拿住假张公头的颈下木柄,可使假头能左右看或做点头动作,演员的右手则是张公的右臂,拄一拐棍,演员背上背一用被子捆成的假身,并有老伴张婆的假腿,以及三寸小脚跷在后面;张婆穿很素的戏装,假双臂搂在演员的脖子上,张公的假右臂搂住老伴假身的臀部,整个假身的包装制作有比例,老远看去还很逼真。

《张公背婆》的动作表演,是在锣鼓点的配合下,有紧有慢地表演慢步圆场、跨石过水、上山踽步、下山滑步、浪跄步、跌倒、爬起擦汗、发颤等动作。以及张公与张婆哑剧对话动作,点头会意,互相怜惜等情感。表现得很动人,催人泪下。

《张公背婆》的活动早在民国年间就在关口街表演过,一直相传至今。

张公背张婆是山西省清徐县特有的地方民俗表演艺术。张公背张婆传说也叫“哑巴背妻”。近年来,经过改造道具又叫“猪八戒背媳妇”。是一项单人表演的地方民间文艺形式,表演者“扮”老太婆或小媳妇。道具是张公或猪八戒。

根据地方民间传说,“张公背张婆”这项社火的创意,是由戏剧《清风亭》“张公赶子”构思创作出来的。戏的大意是张元秀是一位以卖豆腐为生的生意人,老伴在家操持家务,抽时还编草鞋添补家用,日子过得清淡,但老两口乐善好施。有一天,张元秀老汉出门卖豆腐,半路上捡到一个弃婴,便抱回家中与老伴看,原来是一个男孩。二老膝下无子,便收养了这个孩子,取名为张继保,并让他上学读书。张老汉与老伴,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将孩子养育到十二三岁较为懂事时。一天,养子听了街坊和学校同学的闲话,说他不是张家的亲生儿子,是抱养的“野种”。继保回家便追问二老详情,张公和张婆在养子的多次追问下,便把如何收养他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养子。养子听完后,非但没有对二老多年来收留、养育之情所感动,反而一气之下,抛下二老跑出了养育他成长的张家。养子跑出家门后,张公和张婆随脚出门紧紧追赶儿子。一路上两位老人连走带跑地往前追赶。张婆跑得再也跑不动了,叫张公歇一会儿再追,张公看老婆实在跑不动了,便背起老伴一路小跑追了下去,一直追到“清风亭”才算追上。这便是张公赶子的大意。

这个故事在地方民间流传甚广,故事很感人。所以,民间艺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内容,创意制作出生动活泼、寓意含蓄的“张公背张婆”这项地方民间街头表演的文艺形式。由于形式特殊,所用道具别致,再加上表演动态的滑稽幽默,深受民众的喜欢。

作为一种地方民俗文化,“张公背张婆”的传统制作,首先是用泥雕塑成像真人一样大小的张公头与脖子模具,待泥塑模具干后,用浆糊将麻纸和细沙土,一层一层地往泥塑模具的头部和脖子部分裱糊,每裱糊一层要用手将纸压得实实的,特别是面部的五官部位,一定要裱糊的细致,使眉、眼、鼻子和嘴都清楚可见。这样要裱糊十多层,待裱糊纸干后,将糊好的纸从头部的中间部位用刀裁成两半,取出泥塑模具,再将裁成两半的头和脖子对好,用浆糊和麻纸把头和脖子从里到外都粘合好,最后上腻子着彩装饰成老汉头部形象。然后,就是用竹子来编制老汉上身和双臂骨架、老婆的双腿和小脚骨架。在演出时,将老汉的头部和上身双臂绑在表演者的前胸部位,老婆的双腿绑在表演者的后背、下部和腰间部位,最后将服装穿好。“张公背张婆”的传统节目,便可上街头进行表演。

张公背张婆没有严格规范的步伐,它在社火队伍中,表演比较随意。一般的步伐是沉重艰难的舞步,表演时,快步前行,慢步爬坡动态,下坡姿态和步履艰行的表情。如猪八戒背媳妇,被背媳妇可戏耍猪八戒,使八戒很无耐。

它所用的音乐伴奏是锣鼓,没有伴奏也可在街头逗耍。是一项有趣的街头单人表演的地方民俗文艺形式。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树阁君
  • 趣闻 子晨氏
  • 趣闻 雪萍酱
  • 趣闻 棈燈燳
  • 趣闻 青柏郎
  • 趣闻 华月氏
  • 趣闻 畅畅酱
  • 趣闻 回眸
  • 趣闻 猴哥
  • 趣闻 龙萧天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