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竹山县民间生产和生活习俗
子晨氏
生产习俗
以往,竹山农民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春耕、夏作、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业生产劳动习惯换工(请人协助后予以还工)。在冬春农闲时,许多农家老者和儿童背着粪筐,手拿小锄,沿道路、小沟及牛羊放牧地方拾人畜粪便用于庄稼肥料,有“扫帚响,粪堆长”的俗语,每家在房前屋后堆积垃圾、杂草烧火粪,以备耕种。
农民家家户户有饲养生猪的习俗,富户还饲养耕牛。穷家小户如需用牛耕地,以人工交换牛工或出钱(物)请牛工。在农村年龄较长的男人基本上都掌握部分传统生产工具的加工手艺,技艺精湛的蔑匠、铁匠、木匠、泥瓦匠等在乡间很受重视,民间有“家有万贯,不如薄艺在身”的谚语。妇女纺纱织布,基本上是利用农闲或业余时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封建土地制度的崩溃,小农自然经济解体,传统农业的习俗逐步为现代生产技术所代替。
1、农 业
开工 旧时,每逢春节过后,农民都要选择吉日开工,一般选择年后的偶数日,正月初五被认为是“破五”,不事开工、建造等。开工前,多数农户携带供品、鞭炮、香表之类至土地庙敬神,或在田边地头燃放烟火,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习俗至建国后逐渐消失。
播种 每年清明节前后,农村浸谷种时,部分农户将浸好的谷种装在蔑器内,覆以稻草,摆在神龛前,祈求神灵保佑出好芽。
栽秧 农户对种稻插秧很重视,几乎所有农产都要提前几天作准备。插秧时人们互相帮工,不付工钱,但要以酒肉相待。
锄草 县内中西部地区农民除草时,有的边锄草边唱山歌,或一个人领唱,众人随唱。南、北部山区农民锄草时习惯互相帮工,集结数十人乃至上百人,由2~4人专司敲锣打鼓唱山歌小调,以悠扬高亢的歌调驱除劳动者的疲劳,以提高劳动效率。农业合作化后,集体劳动,人多势众,更为盛行。此习俗仍在高山地区沿用。
防鸟兽害 低山丘陵地区农民,善于绑扎草入,让其手捧扇子、棍棒,头戴草帽立于田间地头。风吹草人摇摆,俨然像农人在田间守护,借以防止鸟害。县内南北高山区,成群野兽出没侵害庄稼,尤以野猪更为凶猛。农户每年在农作物临熟前都要在居高临下之处盖起高脚棚或窝棚,多数由男性农民携带火枪、锣鼓等整夜守护,不时敲敲打打,鸣放火枪,或燃起篝火,驱赶野兽。
庆丰收 多数农户在收获季节,吃新粮祝贺丰收。夏收时,先做一顿新麦面馍,或请邻友品尝,或互相馈赠,庆贺丰收。秋收时,先作顿新米饭,或做甜酒、糍耙等款待众邻,以示祝贺。农业合作化后,此习惯逐渐淡化。
植树 农村植树也有少许讲究,如坟地栽植松柏,房前屋后多植果树或竹子,不栽桑树,认为栽桑不吉利。有的农户还给果树上食,于腊月初八或除夕日在果树干上用刀切口,涂点腊八粥或团年饭于切口中,祈求来年硕果累累。
饲养 农村普遍流传“鸡鸭蛋,油盐罐”、“穷不丢猪,富不丢书”的俗语。每年春节,农民均在牛栏猪圈张贴“水草长生”、“六畜兴旺”、“槽头兴旺”、“牛羊成群”等吉祥对联。富裕农户的耕牛死后,多不忍食,全尸掩埋。
2、手工业
竹山手工艺人有铁、铜、金、银、锡、泥瓦、木、砌、石、蔑匠等,这些手工业者多 数是上门做活。计工方式有两种,一是按天计工称“点工”;二是按件承包称“包活”。
雇主对匠人多以茶、烟、酒、肉招待。其中木、砌工参加造屋时,在开工、立门、竖架时都由主人家设宴席招待。上屋梁时,主人除设宴招待工匠及帮忙者外,还要贴红对联,放鞭炮,并给工匠封“红包”(喜钱),此习俗一直沿用。
各行业艺人都遵崇本行业的传统习俗,各有供奉的祖师,如缝纫师傅供奉轩辕黄帝,金属工匠供奉李老君,木、砌、石等工匠供奉鲁班。各行业能工巧匠还自然形成行会,在祖师诞辰期举行祭祀活动,由其首领负 责操办,祭祀的一切活动费用全由入会者分摊。各行会一般都有常设会址,由总管经办日常事务。会首由会员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本行行规和祭祀礼议程序,并监督人会者自觉遵守。违犯行规者,接受惩罚。此习俗至民国末年已淡化,新中国成立后消失。
各行各业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继承人。青年人想学艺者,或由师傅看中选定,或托邻里亲朋介绍,经师傅同意后成为学徒。学徒从师必择吉日行拜师礼,由学徒家备酒席,请中人(介绍人)和亲友、族长等人陪同,举行收徒仪式叩拜礼,并签订收徒合同。一般都是3年出师,3年内由师傅管吃、管住、管劳动、管穿戴,或随意给点零化钱,不给工钱。有的学满出师时由师傅送给一套工具,自立门户做手艺。有的出师时还要置办宴席款待师傅,馈赠礼品,感谢师傅传艺。新中国成立后,各种艺人仍有收徒传艺的习惯,礼仪由繁到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