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常山战鼓

玉鑫

河北正定常山战鼓

常山战鼓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鼓”之一,是由演奏打击类乐器组合而成的民间锣鼓,其编制小则几十人,大至几百人不等,套路多样,品种丰富,曲牌繁多,大多由独立的锣鼓段子连缀组合而成,共9系72套之多;其表演方式为边击乐边舞蹈,鼓手腾挪跳跃,鼓钹上下翻飞,造型丰富,技术精湛,气势雄浑,舞姿优美。

常山战鼓与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并称“中国四大名鼓”。

常山战鼓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型,至明代已盛行于民间,石家庄市正定县是历史上“常山郡”所在地,故称其为“常山战鼓”。

三国名将赵子龙出兵打仗时把家乡常山的战鼓运用到战场上,擂鼓助军威,击鼓长士气,激发士兵打仗的激情,他带领士兵总是打败敌兵,取得胜利,被称为“常胜将军”,“常山战鼓”也因此得名。到了宋元时期,战鼓的表演已经非常成熟。明代,战鼓进入兴盛时期,表演套路清晰、规模宏大,在民间广泛流传。据《正定府志》记载:“城市村墟,锣鼓无墟日”,“市井萧鼓喧闹,鼓声不绝,相塞于途”。

常山战鼓发源地河北省正定县原名真定,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民间艺术之乡。自晋至清末以来一直都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是古代冀中冀南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

常山战鼓是由演奏打击类乐器组合而成的民间锣鼓,俗称架鼓。鼓队编制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由单鼓、大钹、小锣、串铃等打击乐器组成。单鼓直径50厘米,厚30厘米,鼓手用彩绸将鼓系于腰间,手执一对涂有红漆鲤鱼状的鼓槌,叉腿挺胸,两臂圆抡,槌击鼓面,或击鼓边,或两槌互击,鼓点变化万千。

常山战鼓套路多样、由牌繁多。主要曲牌有《么二三》、《小西鼓》、《大西鼓》、《迈大步》、《猴爬杆》等12首。

表演时,击鼓者或站成圆圈,或排成三角,或一字排开,面对面对敲;击钹打锣者或站中间,或列两边,或与击鼓者相对,配合默契,出神入化。以“翻打”、“出手”、“搓音”、“花击”、“绕脖”、“挽花”、“蹦跳”等优美动作,时而如雷霆万钧,惊天动地;时而似万马奔腾,所向无敌;时而又急转直下,像雨打芭蕉,欢快清脆。只见鼓手腾挪跳跃,鼓钹上下翻飞,鼓槌翻飞,彩绸飘舞,气势雄浑,舞姿优美,让人目不暇接,精神振奋。常山战鼓曲牌繁多,大多由独立的锣鼓段子连缀组合而成,共9系72套之多。

正定常山战鼓,铿锵有力,助威壮胆,催人奋进,产生一种心齐志坚、所向披靡的豪迈感。所以不仅春节、庙会要敲,大的庆典、活动都要请其助阵,以壮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