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新圣女公墓(3)
素年凉音
赫鲁晓夫
让死对头设计墓碑
始建于16世纪的新圣女公墓早期是教会上层和贵族的安息之地。直至19世纪,新圣女公墓慢慢成为俄罗斯著名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名流的最后归宿。到后来,连一些政治家也选择这里作为他们生命的终点站。
中国古诗有云:相逢一笑泯恩仇。因名人们生前有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和政治信仰,有的彼此怀有敌意,甚或不共戴天。那么,在其身后,当他们以各种形式相逢于新圣女公墓时,在世时的恩怨情仇有可能被抹平吗?是雪泥鸿爪,还是飞鸟无痕?
循着历史的纹路,我们细细寻访,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墓碑及其创作者的故事便跃然眼前。
赫鲁晓夫的墓本不在这里。前苏联时期的国家公墓位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的宫场内,按照惯例,赫鲁晓夫理应安葬在那儿。但赫鲁晓夫生前曾表达过一个意愿:身后不愿与斯大林同葬一处,故新圣女公墓便成首选。
赫鲁晓夫的墓碑也如同其生前,为万众所瞩目。之所以如此,不仅由于墓主生前的特殊身份,更源自墓碑高度的艺术性及其背后隐藏的一段难堪史实。
这块墓碑由俄罗斯著名现代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创作。在赫鲁晓夫生前,这两人结怨甚深。矛盾主要出自赫鲁晓夫,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批评甚至辱骂这位现代派雕塑家,指责其吃的是人民的血汗,拉的却是臭狗屎。“驴尾巴甩的玩意儿也比这些东西强!”涅伊兹维斯内也毫不示弱,公然顶撞赫鲁晓夫。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克格勃头子为此还曾恐吓涅伊兹维斯内,要让他尝尝下矿采铀的滋味。
赫鲁晓夫下台后,为缓和与文艺界的关系,曾三次邀请涅伊兹维斯内到家中作客,都被后者断然拒绝。而在他临终前,却出人意料地留下这样的遗嘱:请涅伊兹维斯内帮忙设计墓碑。涅伊兹维斯内一口允诺,但前提是任何人不得干涉他的创作。那么,艺术家又是如何以其超越个人恩怨的艺术手法呈现那段历史呢?
如今,到访的世人见到的赫鲁晓夫墓碑,是一个当年被逝者嗤之以鼻的现代派雕塑作品:由黑白两色花岗石做墓碑,以几何交叉造型组合在一起,逝者的头像被置放在黑白几何体的托座上。创作者以极其简约的艺术化语言,对逝者的复杂人生作出了自身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