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伏饺子二伏面的由来
丹旋
根据“干支纪日法”的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的起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起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日,并规定初伏和末伏各为10天。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因为每逢伏天,因为天热,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民间谚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除了好吃外,还有其他原因。三伏天被称为“苦夏”,因为酷热所以苦啊!北方地区的热大多数属于干热,比起南方的梅雨天应该还好过些,只要不在大太阳下暴晒,有点树荫凉儿,就不是很热。但是因为北京四季分明,所以还是觉得很热,天热人就觉得疲乏倦怠,由此食欲不振,老百姓白天还要劳作养家,所以为了增加食欲,犒劳自己所以头伏吃饺子,因为饺子被百姓认为是最好吃的吃食,所以增加食欲最好的办法就是吃饺子了。尤其是马齿苋馅儿的饺子,被认为是长命菜,它是罕见的天然高钾食物,还有治疗糖尿病的功效。
饺子状似元宝,所以吃水饺,顺道也求了财,一举两得。天儿热除了食欲不好,迷信讲法还易中邪,民俗称五月是恶月,为了避邪就吃面,而且要吃热汤面,您想想,大热天一碗热汤面下去,肯定是大汗淋漓。这就对了,中医认为,夏天出汗可以驱除体内的阴邪。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在饺子、面条、烙饼这三种面食当中,以烙饼的烹调方式最好。因为烙饼不需要水煮,各种可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最小。饺子和面条水煮后,其中的可溶性养分,如维生素B1、B2、叶酸、尼克酸、钾、一部分镁等会溶到面汤当中,溶出的营养成分比受热损失的营养成分更多。所以,老人们常说,吃饺子时要把饺子汤喝掉,最好是“原汤化原食”,这样营养素都被吸收进肚子里了。
中医讲究养生之道要顺天意、合于自然,什么是顺和天意?大自然既然有春夏秋冬四季,人类就应该顺应自然。夏天热就该出汗,出汗可以调节体液,排出体内毒素,是好事,现在人们为了所谓的舒服,总用空调,其实不一定就对身体好。明明是三伏天,非调成深秋的温度,身体温度始终处于恒温状态,身体适应自然的能力就会退化,加上贪凉,所以,一到秋天就容易生病,身体显得很脆弱。如果不能融入自然、顺应时令,生病就不要怪老天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