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麒麟舞
依冬
壮族麒麟舞是流传于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以及周边一带的一项民间舞蹈,起源于北宋,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壮族麒麟舞在“文革”期间遭遇禁演,自改革开放后, 壮族麒麟舞传人李武斌为使该舞得以传承,组建红绫曲艺团,将该舞作为主演节目,一边演出一边广为传承,使壮族麒麟舞得到恢复并有效传承。
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它集龙头、鹿身、马蹄、牛尾、狼额于一身,身披五彩鳞甲,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据传,北宋狄青将军率军征讨南蛮驻兵长塘镇,长塘沿河老百姓每天都看到朝廷兵马船队早出晚归的情景,远远看去就像骑着麒麟的兵将走在江边,于是把狄青的军队称为“麒麟军”。后来“麒麟军”经过多次征战,平息战乱,给百姓带来了好日子。当地百姓为纪念“麒麟军”进驻长塘那段令人振奋的历史,逢年过节就用木头雕刻、用竹篾编织成麒麟兽首的模样来作跳舞道具。久而久之,麒麟舞流传下来。
麒麟舞主要演员有12人,其他演员若干。主要演员中男女各半,代表一年12个月四季平安。麒麟舞两旁的火球寓意驱邪去晦气,金麒麟寓意祖国的繁荣富强,蓝麒麟则寓意人们和谐共处,生活幸福美满。麒麟舞的金麒麟和蓝麒麟各代表一雌一雄,出场时一对“金童玉女”端坐高台,旁边是手舞足蹈“风情万种”的“花婆娘”,队列后面是乐手与歌手方阵,包括2名唢呐手、3名锣鼓手、3名歌手。每头麒麟由两个人来表演,一个舞动麒麟头,另一个钻进麒麟内牵动麒麟尾。随着乐器弹奏的节奏,它们时而摇头摆尾,时而狂欢嬉耍,喜怒哀乐的情绪表露无遗。歌手们的伴奏歌用壮语来唱,歌词多是“勤劳苦干我们收获大,有甘蔗、红薯,粮食堆满仓。麒麟送子又送福,壮族人民世代得太平。”每年逢正月初七、初八日,长塘各村寨都杀猪宰牛、祭祀神灵、大宴宾客,麒麟舞挨家逐户造访送福,在铿锵的鼓点声里,在麒麟的腾挪游移里,人们对其寄托着驱邪避害、迎福纳祥的夙愿。
象征祥瑞太平,寓意美善、灵异的麒麟舞,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英雄的崇敬,表现了壮族文明的历史变迁与民间习俗,是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禄长寿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