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白花石刻
刺破
广元白花石刻是广元当地民间艺人采用以广元为中心,辐射半径在周围不足约六七十公里的大巴山中,一种罕见的赤(绿)白相间的白花石。巧妙的利用其赤(绿)白相间的自然纹理,采用镂空的雕刻手法,制作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虫鱼等文房用品及装饰物件。百余年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由于广元白花石刻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雕刻难度大,出品周期长,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价值,而成为海内外众多藏家竞相追逐的珍贵藏品。
早在隋、唐时期,广元石刻就由凿崖造像逐步演变为雕石为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广元民间艺人利用赤白相间的白花石,因材设计,雕刻成色彩分明的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石屏、砚台、笔筒、花钵、笔架等。到了近代,白花石刻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风格。以浓厚的地方特色及精湛的雕刻工艺形成一绝,被誉为全国四大名刻之一,著称中外。
据《辞海》艺术分册工艺美术章雕刻工艺一节记载:四川广元地区出产的富有特色,细密柔润的石料,在猪肝色和墨绿色的石块中呈现出白色、灰白色、淡绿色的石层,当地艺人用以雕刻各种形式的文房用品、水盂、糖缸等实用工艺品,被中外誉为广元白花石刻。
《广元县志》文化卷,第二节群众文艺中第六项工艺美术,首先介绍了广元白花石刻。广元县志记述了白花石刻的历史状况。县志中介绍道,白花石刻始于清咸丰年间,民间艺人采县北太平乡一带白花石(一种细密、柔润的石料,在猪肝色和绿色石层中显出白纹),刻制石砚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