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陵地区生产生活习俗(3)
倦容
服饰
明代,男子穿短衣,束发于顶,头裹巾子,妇女发髻多垂于脑后。清朝,男子着长衫,套马褂,穿套裤。剃头梳辫垂于脑后。戴瓜皮帽、毡帽、风帽等。女子穿旗袍,罩马甲,梳如意头、一字头、大拉翅头等。汉族妇女上衣穿大襟、琵琶襟等,老年兴扎裤脚。出外走亲戚时穿凤尾裙或百摺彩裙。少女发式梳单辫或双辫,中年妇女多梳长髻,戴首饰,老年人脑后梳发髻。
辛亥革命后,长袍短褂渐被上下两截装取代。先为宽、大、短,后兴窄、紧、长,俗称“扫脚面”。服式因职业不同而别,公务人员始穿中山装;商人穿长袍戴瓜皮帽;教师、郎中和有文化的人穿长袍戴礼帽;学生穿制服戴熨斗帽;农民穿大襟或对门襟袄衫,叠腰裤,系布腰带,足穿手工缝制的土布鞋袜,头戴软瓜皮布帽或方巾包头,富户之家妇女有穿旗袍者。绸绫、呢绒、裘皮等贵重衣料多为官绅、富商所享有,寻常百姓多为靛染土布,小康人家有机织布的,俗称“洋布”。颜色多为灰、蓝、白、黑,比较单调。
民初提倡男子剪辫,有些老年人不愿剪掉,将辫子藏于帽内,或剪成短刷刷。中年人多改剃光头;青年人和公务人员留分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戴戒指,挎怀表。男孩脑门留发,带裹肚、长命锁、手镯等;少女留长发,垂单辫于脑后,辫根辫稍用红头绳结扎。有文化的女子有留齐耳短发者,出嫁女子一般将长发梳成荆钗头,俗称“马鞍头”、“泡泡头”、“麻花头”、“罐罐头”等。有钱人家妇女戴手镯、耳环等首饰,头发别簪子、插签子,少妇戴珠花。一般老年妇女留发髻罩丝网络。
建国后,50年代,干部、教师中盛行蓝、灰色中山装和列宁服,戴八角帽。农民仍穿土布为主的大襟、大腰衣裤。
60年代,机织布逐渐代替了土布,但颜色依然单调。“文化大革命”中,男女青年喜欢穿草绿色军装,戴军帽。
70年代,的确良、的卡等化纤布上市,人们追求美观结实,经济实惠,服装样式增多。男性多穿中山服、红卫服、军干服、警服、青年服等。妇女、儿童服装多变,颜色鲜艳,款式翻新。
80年代,随着各种化纤、丝绸、混纺、毛呢等充实市场,人们穿着变化明显。青年男性盛行西服、茄克、羽绒衫、羊毛衫、牛仔服等。女性服装更是闻时髦而动,穿高领衣、翻领衣、弹力衣、牛仔服、裙装等,款式日新月异,颜色五彩纷呈,质料优质高档,城乡几无差别。而蓝、灰色中山装仍为中老年人喜爱的保留样式。建国初,姑娘们多留双帽辫,结婚时挽髻或剪成齐耳短发。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讲究仪表美,城乡妇女多留青年头或烫发,显得蓬松自然美观。老年妇女仍梳罐罐头。青年男子多留中分头、偏分头、一边倒、小平头。中老年多留背头。也有少数青年男子穿花衣衫、蓄长发、留小胡子,但常遭老年人的非议,被称作“胡子阿姨”。解放初妇女有带首饰之俗,“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作封资修受到批判。70年代后,带手表逐渐普及,80年代,带耳环、耳坠、项链等被视为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