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陵地区生产生活习俗(4)
倦容
居住
民国以前,县内沿鹿苑塬、奉正塬贫苦人家依崖凿窑洞居住。平原贫困家庭,搭麦草房为屋或平地挖地窑栖身,现村名中的秦家窑、宋家窑、黄家窑等均因住地窑而得名。一般家庭喜欢南北座落,二九抬丈(即传统木工计量单位,两个九尺,一个一丈)的庄基,建土木结构的砖瓦房。形式多为单面三间厦房或对峙面六间厢厦。富裕家庭住房较好,讲究前有门房,多作饲养大家畜或磨房用;中间有腰房,多作客厅用;后有楼房,多作仓库灶房用;每座大房中间均建厢厦,作居室用。建筑为土木或砖木结构、格子窗、中式门。有些富户,为了卫生,讲究偏正两院,将饲养大家畜和磨房等置于偏院。房前留小院落,建门楼、照壁等。耿镇地区群众住房习惯盖三椽或四椽鞍间大房,房内隔段作居室。
建国以后,群众住房条件逐步改善,地窑逐渐绝迹,草房逐渐减少,厦房比较普遍。从80年代起,群众住房条件明显变化,土木结构变为砖木结构或薄壳房,水泥板平房到处可见,两层楼房村村都有。窗户有三开、四开、一玻一纱。门带风窗,单扇暗锁,墙壁开始为清水砖墙,后变为水泥拉毛,或镶有瓷片。宽敞明亮,美观舒适。县城职工多住单元楼房。
行旅
民国时期,人们外出多以步当车。一般人遇重要紧事远行,则骑毛驴或乘畜力硬轱轳大车。官商富户多骑马、坐轿车。抗日战争时期,县城渐有自行车数辆,多为官宦富豪人家拥有。
建国后,交通事业发展很快,从60年代起,逐渐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交通网络。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轻便灵活的自行车基本普及。据统计部门对农村住户耐用物品每百户拥有量调查,1983年自行车为106.6辆,1989年为148.3辆,摩托车为1.7辆。
用器
建国前,农村日常生活器具比较落后。陶器有:瓦瓮、瓦盆、瓦罐等;粗瓷器有:碗、盆、瓮、罐、碟、盘、酒具等,唯富户有少量青花细瓷器;竹器有:笊篱、箸笼、筷子、笼、筛、筐、扫帚等;铜器有:水瓢、脸盆、饭勺、祭具等;铁器有:饭勺、水瓢、菜铲、饭锅、菜刀、剪刀、斧头、铁锤、铁油灯、洗衣盆等;木器有:饭碗、饭勺、水瓢、辘轳、木水桶、木盆、蒸笼等。风箱以桐木为好,案板以梨木最佳。装衣服用老式木板柜,依墙靠坑放置,木箱置炕头箱架之上,炕上铺芦席、被褥多为家织土布缝制。厅堂放方桌、太师椅,作接待客人用,照明点清油灯或煤油灯。
建国后,日用器具变化较大,粗笨、易碎、古老落后的用器逐渐被轻巧、美观、耐用的搪瓷品、塑料品、铝制品所取代。50年代,热水瓶、手电、雨鞋、搪瓷品等为一般群众享用。60年代,电灯、自行车等迅速普及,钟表、手表、缝纫机、架子车等已进入富裕家庭。
70年代,收音机、塑料制品、铝制品器具已为群众所喜爱。80年代,组合家俱、沙发、席梦思床、写字台、收录机、洗衣机、电风扇、电视机、小鼓风机等高档器具,在农家已不为鲜见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