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葬礼习俗(11)

江晚吟

回 龙

葬毕,送葬队伍返回丧家,谓之“回龙”或“回灵”,古称“归虞”。许多地方,回龙时送葬者要改装换服。在福州,孝男挂红彩,持灯笼,孝妇穿黑衣,着红裙,其他男性束红带、女性戴红花。现在一般是取下送葬时扎在腰上的白带,换上红布带,女性头上插花。福安、霞浦等地,回龙时孝眷改换吉服,所谓“脱去麻衣换紫袍”。女儿、媳妇穿红裙袄、红鞋袜,头缠红布带。莆仙一带将孝服装入麻袋中,带回厅堂,待“做七”时再穿。当晚女儿回婆家时,要穿孝服一路上哭到婆家村口,再脱下由人带回,放在大厅的桌子下。

在惠安,回龙时,送葬者须在路边拔一根草插在头上,叫“插青”,俗谓“插青,父母会年青”,为在家父母祈寿。在大田,回龙时丧家要带些柴火回家,寓意子孙薪传不绝。在松溪,要在灯笼上贴上红纸条,点燃两把明火,照送神主回家,并将明火送入灶膛中燃烧,取旺发之意。在福清,要将所有的工具贴上红纸带回。在闽南的许多地方,回龙时孝子要对着神主喊“父(母)亲回家吗!”逢河过桥或三叉路口,也要告诉死者“过河了”、“过桥了”、“跟我们走”之类的话,俗谓如此才能将亡魂引导回家。女眷捧红米丸、线面、米糕等在门外哭迎,俗谓“接主”。并将神主安置于厅堂上,俗称“安位”。在福州,送葬队伍返回丧家门口时,须逐一跨过一堆正在燃烧的稻草,并到灵堂向遗像鞠躬,同时向孝眷表示慰问。

回龙后,各地都要办宴席酬谢送葬宾友。旧时有些地方无论是谁,只要愿意都可以到丧家吃饭赴宴,少者要办数十桌,多者一百多桌。此俗在1949年后曾一度改为以粗茶便饭招待送葬者,近年来,丧事大办酒席之风又起,有些地方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回龙后还要祭奠,古称“虞祭”。《福清县志》载:“虞者安之也,虞祭则行祭礼矣。主人以下为位哭,降神进馔,初献、亚献、终献,侑食辞神。祝文云:惟年月日,孤子某敢昭告于某考、某官府君之灵曰:日月不居,爰及初虞,夙兴夜寐,哀慕不宁。谨以洁牲粢盛庶品,哀荐虞事。尚飨”。《南安县志》云:“虞祭:主人以下沐浴,执事者陈器,具馔出神主于座。主人以下入哭,降神、祝、进馔、初献、读祝辞、亚献、终献、侑食,主人以下皆哭。辞神、祝、埋魂帛。”《南靖县志》载:“既葬,反而虞。俗多信佛,昏则使僧诵经数日,设斋供拜忏,甚至有打地狱,以人作白猿状挑经,备极谐谑可鄙者,虽禁弗戢也。”

探 墓

葬后第三天(有的第二天或第七天)孝眷备牲礼到新坟哭祭,并勘看修整新坟,古代称“三虞”,又有“巡山”、“巡灰”、“巡墓”等不同名称。福建各地普遍存在着探墓习俗,以后每逢清明或立夏祭扫,也有在重阳、冬至前后祭扫者。

在连城,探墓俗称“踏地”,由一位子孙满堂的老太太率孝眷上山探墓,先顺时针绕墓三周,再逆时针绕墓三周,老太太边走边念吉词,同时抛撒谷米花。尔后站在墓顶,口念吉祠,向下抛撒谷米花。孝子跪在墓前用衣襟承接,傍晚,孝眷手提“轿灯”,备办猪肉、米饭等上坟祭祀后土,俗称“谢土”。在漳平,探墓毕,每人须折一绿树枝,分头从不同方向回家,半路将树枝扔掉,俗传这样亡魂会迷失方向,不会跟孝眷回家作祟。在仙游,头七上山探墓,除了分别在墓前和后土祭祀外,还要在墓后挖一条半月形的排水沟,俗谓“子孙路”。有些人家还喜欢在墓前种植芋头或在墓后种植松柏树。探墓返回途中,丧家一般要将果品馈赠所遇到的熟人。在安溪有“收砂”仪式,即孝眷上坟祭奠时,孝子用朱笔在墓碑上描红字,地理先生将爆米花抛撒在坟墓周围,并请有名望的人朗读祭文,一般要连续念五遍。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江晚吟
  • 趣闻 男人歌
  • 趣闻 拥我家驹
  • 趣闻 妙蝶
  • 趣闻 泛白的记忆
  • 趣闻 冷暖
  • 趣闻 青衫渡
  • 趣闻 浮生如梦
  • 趣闻 庚子
  • 趣闻 锐意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