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历史文化(5)

令飒

洞林寺:

位于荥阳市贾峪镇洞林村北,西距少林寺50公里。距《荥阳土地志》记载,“洞林寺始建于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金大定三年重建,赐名洞林大觉禅寺,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洞林寺曾经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宝刹,属佛教临济宗道场。达摩师祖传教东土,法留‘天中三林’(洞林、少林、竹林)。因早期寺内僧人多在窑洞中做佛事,故名洞林寺,与印度早期佛教寺院极为相似。”历代王侯将相多在此拜佛。洞林寺曾于唐、宋、元相继重建,在元、明盛极一时。明朝皇帝朱元璋诏命国舅西堂宝公住持洞林寺,并“拨官地五顷为瞻寺田永不起税”。清朝康熙乾隆光绪年间也有重修洞林寺记载。现被少林寺接管,计划投资约3亿元建设一个大型的佛学院,除预科班和本科班外,再设立3年制研究生班,只对出家人招生。

荥阳历史文化

大海寺:

创建于北魏孝昌元年(525)以前,兴盛于唐,其旧址的中心就分布于今荥阳市人民广场一带。1976年3月,郑州市博物馆等在这里对一个窖藏坑进行清理发掘,一次出土石刻造像40余件,其时代分属北魏、唐代中晚期和北宋三朝,内容包括造像碑1通,坐佛8尊、菩萨18尊、菩萨头像10个、释迦牟尼佛1尊等。

荥阳历史文化

刘禹锡墓:

位于荥阳市豫龙镇檀山脚下,今天的狼窝刘村南高地,现为刘禹锡公园,北入口处之巨龙雕塑为世界最长龙雕塑。公园占地18万多平方米。整个公园以刘禹锡墓为基础,以刘禹锡的诗词文化为主题,是一个充分融合园林艺术的美丽公园。进入公园,可以看到高大的刘禹锡塑像,看他巍然屹立,遥望远方。从北进入,可以看到一个大的人工湖,湖水和溪流相连,贯穿东西。整个公园分为禹锡园和诗豪园,北边的就是禹锡园,沿湖而上,可以看到湖边的腊梅花开得正盛,阵阵香味扑鼻而来。可以看到湖边的大石上刻着许多名家的书法。十步一景,景中有诗,诗中有景。沿着石头的小路往前走,看到了刘禹锡的墓。沿溪流而下,走过小桥,我们就来到了诗豪园,在这里有十二牌坊,是以诗人一生的经历为线而建成的,荥阳坊-洛阳坊-扬州坊-苏州坊.....每个牌坊都有诗人的诗句,让人浮想联翩。

荥阳历史文化

李商隐墓:

位于豫龙镇苜蓿洼村南,现为李商隐公园。墓冢高4.13米,东西长10.4米,南北宽约10米,东低西高,呈棺木状。墓冢面南的基部有一窄洞,仅可容身,看似墓道,实际是上个世纪中叶,当地百姓为了躲僻战乱而依墓冢挖下的隐身之洞。据当地群众讲,原来墓冢的西南100米处有小冢一座,为李商隐叔父墓,后被夷为平地,化为耕田。

荥阳历史文化

董天知故居:

故居位于荥阳市索河路街道办事处城关村(即荥阳老城)南街,坐东向西,初建于明清,占地约700平方米,原主体建筑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均为砖(土)木结构,小青瓦屋顶。由于年久失修,至1990年后,只剩前院1所正房,而此房也存在安全隐患,需要修缮。2005年7月,荥阳市人民政府拨款30万元,根据该院建筑的原布局及式样,统一进行复建和落架大修。整修后的故居,分为前、中、后院三部分。前院有大门楼、临街房和正房;中院有正房和北厢房;后院,为附属院落。初步恢复了故居的历史风貌。

荥阳历史文化

等慈寺:

故址位于荥阳市汜水镇赵村东南。唐武德四年(621)在今汜水、王村镇和高村乡等荥阳西北一带发生了一场关系唐王朝命运的关键战役——武牢之战。结果李世民大败窦建德,夺取了最后胜利,奠定了唐朝最后消灭王世充,统一中原的基础。李世民登基做皇帝后,为追念在这次战役中死亡的士兵,颂扬武功,也为昭示其仁慈之心,就将双方战死之官兵尸骨集体掩埋,建寺为他们超度亡灵,寺成,名曰“等慈寺”。等慈寺之所以著名,关键是因为寺中有2通十分重要和珍贵的大唐名碑。一通是《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该碑刻立于唐贞观(627—649)初年,颜师古(唐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之祖,著名儒学大师)奉敕撰或书(因碑文“敕”后损一字)。碑高4.7米,宽1.53米,碑首有“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9字篆额。碑身文字为正楷而多魏碑之意,共32行,行65字。其内容记述了唐初武牢之战的历史及其唐太宗敕建等慈寺情况,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同时,更由于其字“既有匀净精劲之风采,又得茂密雄健之精神,结体于精妙见姿势,下笔峻利而又沉稳,为唐楷中之杰出者”。因此,代代被人捶拓、著录和临摹,受到珍爱。一通是《大唐纪功颂》碑。

唐高宗李治于显庆四年(659)八月十五日,东封泰山返回路过等慈寺时所撰并书。高4.5米,宽1.9米,碑首处有飞白书“大唐纪公颂”5字。碑身内容为歌颂其父皇、太宗李世民大败窦建德的丰功伟绩等。因此碑笔力雄健挺拔,运笔便捷,飞白书额,矫若游龙;碑文纵逸潇洒;石质细润,雕刻精细,故被誉为“三绝碑”。碑阴为随驾大臣许敬宗等的题名。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荥阳历史文化

大海寺十一面观音造像:

1976年3月荥阳大海寺旧址出土的菩萨造像之一。膝以下残缺,存高1.71米。高发髻,面相丰满圆润,有白毫。发髻正面刻8个小头像,最上面的是高肉髻佛像头,其下7个作菩萨装束。左耳后刻凶相面,右耳后刻善相面。上身穿衫,饰项圈,戴臂钏、手镯,腰束长裙,挽结于腹前。肩雕六臂,其中两手合十于胸前,作说法相,两臂下垂于体侧。雕刻细致,肌肤丰满,质感强烈,形象准确,体态严肃大方,衣纹皱褶清晰,线条阴阳相间层次分明,过渡自然而又严谨。据《成菩提集》记载:“十一面观音,密宗称‘变异金刚’六观音之一。三面当前,面作慈悲相,右边三面作威怒相,左边三面利牙出相,后有一面作暴笑容,最上一面作如来相(阿弥陀佛),冠中有化佛。”该造像与记载基本相符,所不同者,是此相集中突出在正面相上。密宗造像现存不多,这尊造像对研究密宗造像艺术具有重要价值。现存河南省博物院。

荥阳历史文化

扁担王经幢:

位于荥阳市康泰路与京城路交叉处东侧的街心公园内,2006年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石经幢”之名,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幢现状为:地面以上高5米,地面以下尚被埋约2米,通高约7米,整体分作幢座、幢身和幢顶三大部分。幢顶又分作六节:自上而下,第一节由宝珠等组成;第二节和第三节为仿重檐式屋顶;第四节,近似四棱柱,每一面均浮雕一佛像;第五节,仰莲座;第六节为八面花盖狮头,狮头之间刻宝相花。幢身为八棱柱,高2.1米,每边宽0.185米,为经幢的主体部分。其上刻满文字,较清晰者为“佛说父母恩重经”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佛教经文,以及经幢的刻立时间、书写和刊刻者的姓名等内容。幢座,雕仰莲、力士像及须弥座等。

2008年9月,荥阳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歌之乡”荣誉称号。

荥阳是诗歌的发祥地之一。诗经的郑风和小雅,有诸多篇章都描述了荥阳的风土人情。大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杜甫等都在荥阳留下足迹,中唐诗人刘禹锡和晚唐诗人李商隐都长眠于荥阳檀山原。

荥阳自古以来就有吟诗唱词的传统,在城乡活跃着许多诗歌爱好者,多个民间诗歌团体创作了万余首诗歌,出版了几十部诗集,为繁荣我国的诗歌文化做出了贡献。为此,中国诗歌学会在中国诗歌文化节开幕式上为荥阳诗人颁发了特殊贡献奖,为荥阳市颁发了“中国诗歌之乡”匾牌。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山山酱
  • 趣闻 逸明
  • 趣闻 宏伯
  • 趣闻 丁酉酱
  • 趣闻 杀死庸碌
  • 趣闻 释怀人
  • 趣闻 自知
  • 趣闻 甜雅
  • 趣闻 晨朗酱
  • 趣闻 晨潍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