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阳清明节习俗

杀死庸碌

山东莱阳清明节习俗

清明既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清明作为节日大约始于周代,有2500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祭祀日,唐诗人杜牧的那首著名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表现出了清明节特有的气氛。

莱阳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常把"清明节"叫作“"寒食节”。“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的。

相传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藏于山中。文公放火焚山,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老母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吃冷食,于是有了"寒食节"。

其实古俗讲究寒食节是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应该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现在大多地方已把它和清明节合为一天了。莱阳的一些老人至到现在还坚持寒食这天不生火做饭吃冷食。

有一首题为<<寒食>>的诗是这样描述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莱阳过清明节,除了和大多地方一样的“祭祖扫墓”“荡秋千”外,还有“蒸面燕”和“吃煮鸡蛋”的习俗。

1、上坟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里最重要的一项习俗活动,俗称“上坟”。清明节的早晨,我们这只限于男丁带着各种祭品去祭拜先人,磕个头,给坟头添添土,烧纸焚香,希望先人们在那个世界快乐,也能保佑家人平安。

其实,不但是我们汉族,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只是各地的祭拜仪式有所差别。

2、荡秋千

“秋千”意为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秋千这项活动,最早叫“千秋”,后来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传说为春秋时期北方的山戎族所创,齐桓公北征时,把秋千带入中原。

在古人的作品中,也多有关于秋千的描述:<<开元天宝遗事>>记有“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宫乐,帝呼之为半仙之戏”;唐韦庄<<长安清明>>诗云“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柳高映画秋千”;宋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说“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莱阳把“荡秋千”叫“打秋千”,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一条长绳两头分别系在大门框顶或找两棵相邻的树上,一个秋千就算好了,准会让小孩子过一个快乐的清明节。

3、蒸面燕和吃煮鸡蛋

“蒸面燕”和“吃煮鸡蛋”是莱阳特有的两个清明节的风俗,面燕和鸡蛋也是上坟必须要带的祭品。

蒸面燕就是用面做小燕蒸熟。小燕的造型已被艺术化了,有许多的花样:单个的,大燕背着小燕的,有双燕连在一起的,很漂亮。

清明节前夕,家家户户都开始做节日特有的面食——面燕。大大小小的面燕,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特别是大面燕背着小面燕的造型,更是招人喜欢。做面燕不仅体现了习俗,更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大家都喜欢小燕子,都希望自家的屋檐下小燕子的窝垒得越大越好。

这种风俗的由来是因为清明前后燕子就会从南方归来了,以示春暖燕归吧。

清明这天家家都要煮鸡蛋,人人都要吃鸡蛋。

关于这个习俗,资料中这样解释:鸡蛋在古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如<<艺文类聚>>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史记>>中记载“商始祖契为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而生”,“秦始祖大业为玄鸟孕卵,女吞之受孕而生”。所以清明吃煮熟的鸡蛋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杀死庸碌
  • 趣闻 释怀人
  • 趣闻 自知
  • 趣闻 甜雅
  • 趣闻 晨朗酱
  • 趣闻 晨潍
  • 趣闻 高轩
  • 趣闻 戊寅
  • 趣闻 胤雅酱
  • 趣闻 一指流沙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