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长寿桥

和正氏

竹山长寿桥

长寿桥位于竹山得胜镇,它历经200多年风雨,见证着这个陕鄂交会处乡镇的沧桑巨变。在它身上,还有许多流传下来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它甚至是竹山县唯一能通行汽车的桥梁。这座长不足50米的石桥有何奇特之处?

长寿桥因贡生还愿捐资修建而得名

在《郧阳府志卷二建置志——津梁》上,关于竹山长寿桥的介绍很详细:“西百六十里,长十寻馀,嘉庆十年(1805)邑绅袁毓官捐修,道光间,毓官之子振常嗣修。”

关于该桥名称的传说有二:一曰因当地财主袁毓官还愿捐资修建而取名长寿桥;二曰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队打算由湖北谷城过陕入川,所派的先锋部队被文峪河口的地方民团击败,故称得胜桥。

该桥使用人工条石糯米汁含石灰泥扣砌而成,全长71米,正桥长32.3米,宽6.4米,高9米,是一孔净跨15米的石拱桥。桥的正身由大小不同的石块组成,共计365块,象征一年四季365天。

桥栏由36根石柱、31块精雕石板衔接而成,暗指一年二十四节气,最大月份31天;桥出口拱顶处,刻有一条石龙,栩栩如生,朝向北斗。桥为东西走向,东头石块上刻有太阳图案,西头石块上刻有月亮图案,以预示此桥能享天地之灵、日月之光。

当地人介绍,桥成之日,“溪水陡发,将填桥眼的木石自然冲走,不劳人力。”清末编纂的竹山《乡贤志》也记载了这个说法。

竹山古志记载,竹山有史以来第一位进士是宋朝人袁再泰,并“历官浙江省副使”,明朝中举者有袁选、袁英等,清朝袁氏后人虽无中举者,却多仗义疏财之士,如西乡袁振常父子俱为贡生,亦因善举名垂史册——“其父捐修得胜铺桥,年久圯毁,振常承父志捐资重修。”

长寿桥见证了解放军精彩一战

竹山得胜,古代是秦楚之驿站,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据载,1947年6月下旬,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政府把战争引向解放区的阴谋,中共中央命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进行战略反攻,歼灭了大量敌人,开辟了鄂陕根据地。

1948年3月初,解放军十二旅三十六团奔袭至鄂豫陕三省之要塞紫荆关,歼灭袭扰鄂陕根据地东北部之敌,继而攻克平利县城。3月下旬,十二旅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上关独立团、郧白独立团发起旬(阳)白(河)竹(竹山、竹溪)战役。

敌人为了阻止这次战役,派出一个警察大队至竹山得胜一带活动,伺机炸毁长寿桥。获知这一重要情报后,中共党组织从白河县城地下党员中抽调骨干,深入得胜摸查情况。

之后,在得胜长寿桥上演了精彩一战:白河县的解放军队伍夜奔30多公里,于拂晓时分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得胜的警察大队,缴获准备炸毁长寿桥的炸药300公斤,敌人逃回竹山县城。旋即,解放军部队浩浩荡荡踏过长寿桥,参加襄(樊)枣(阳)战役。从此,长寿桥声名远播。

经过整修加固成为三省要道

当地人介绍,1959年8月25日竹山县城通汽车,那时全县能承载汽车的桥梁,只有清人袁毓官捐修的长寿桥。2011年2月25日,竹山县全境遭遇大暴雨,得胜境内的白竹路、得大路等省、县道积水一米多深,当晚洪水漫过长寿桥冲进集镇,一幢七层楼房受洪水冲刷浸泡出现倾斜险情,但洪水退后,长寿桥依然屹立于河道之上。

长寿桥中有一碑文,刻了六条禁令,诸如,禁桥柱羁畜、禁桥栏磨斧、禁积粪堆灰等。“若违禁罚钱一串、酒一席、戏一本。”至今碑文清晰可见。信步桥上,桥面宽敞平整,左右石雕栏杆之间有浮雕数十块,鱼虫怪兽、奇草异花,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其中一副松鹤延年图,寄托祝石桥长寿之心愿。

桥面东头有一石碑嵌入桥栏之间,上有隶书勒记的石桥身世。虽受风侵雨蚀,但碑文仍依稀可见:嘉庆十年,袁毓官捐资三千金建长寿桥,乡民共用,袁氏子孙不得享有特权。

碑下方有上联曰:“长寿桥长桥寿长。”此句倒顺念皆一样,至今无人对出下联。

桥下有独拱飞跨东西,拱上方朝上游处有石雕龙头一具。只见龙颜大怒,龙眼外暴,逼视河水。

1983年12月24日,竹山县政府公布长寿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公路运输量增加,长寿桥已不能满足现代交通的需要,2006年,省道白竹路(陕西白河县城至竹溪县水坪镇)按照山区二级路标准进行扩建,加宽得胜桥至12米。

现在,这座老桥经过整修加固,成为连接川、陕、鄂最便捷的交通要道。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以冬
  • 趣闻 幻天氏
  • 趣闻 猫姨
  • 趣闻 半夏的溫柔
  • 趣闻 绍桐
  • 趣闻 凉城无爱
  • 趣闻 卑恋
  • 趣闻 瑶珈
  • 趣闻 顾城怜
  • 趣闻 紫琼酱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