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栖霞八卦鼓舞
玉惠
它产生于神秘的道教仪式,却在民间生根发芽,八卦推演,它有鼓的阳刚,风生水起,它有舞的阴柔,它是山东民间舞蹈的瑰宝,是中国道教舞蹈中的一朵奇葩。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八卦鼓舞。
八卦鼓舞源于道教。山东栖霞,是它的发源地。
栖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金元之际,这里诞生了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后被成吉思汗封为“神仙”,统领全国道教。栖霞也从此成为远近闻名的道教胜地。为纪念师傅王重阳,丘处机在今庙后镇上林家村附近修建了重阳宫。据《中国古代文化丛书》记载,重阳宫鼎盛之时,道士达百人之多,声势浩大,道观内祭祀活动规模宏大、体式严整。
道教以阴阳观认识世界,八卦来自于阴阳,阴阳是八卦的核心。在举行宗教仪式时,需要鼓乐配合,八卦鼓舞由此产生。它的作用是祭祖、祈福、辟邪等,因为与农民祈求风调雨顺的理想不谋而合,八卦鼓舞因而走下圣坛,流传于民间。而重阳宫所在的庙后镇上林家村则近水楼台,得风气之先,成为民间八卦鼓舞的发源地。
民间的八卦鼓舞,以上林家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向东传播到烟台市福山区,演变为福山雷鼓,向西传播到牙山一带。在流传至今的栖霞民谣中,还可以找到它的影子。在广泛流传于栖霞的民歌《于七抗清十二月》中唱到:“五月里来开石榴花,八卦战鼓击雷响。”于七是明末清初栖霞人,1661年在牙山举起反清义旗,八卦鼓舞为农民起义军壮过声威。从这里不难看出,在340多年前,八卦鼓舞就已经成为栖霞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八卦鼓舞的道具主要是鼓和伞。八卦鼓直径约50厘米;双面牛皮蒙面,鼓面上绘有阴阳鱼八卦图;鼓邦为黑漆立彩涂模,不同的鼓有不同的图案。最典型的是"八仙"的八件宝贝: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芭蕉扇、蓝采和的竹篮、张果老渔鼓、何仙姑的荷花、吕洞宾的剑、韩湘子笛子、曹国舅的玉板,等等。还有牡丹、菊花、水草等,色彩鲜艳,形象逼真。
八卦鼓的鼓槌由桃木制成,长约80厘米。槌柄顶部雕刻有龙头形象,并用红绸系带。鼓槌另一端即击鼓一端开一木槽,约长20厘米,其中镶有五六枚铜钱,敲击时铜钱相击发出沙沙声响。
女演员用的伞,长约1.5米,木制,伞顶圆形,红色,伞顶直径约一米左右,并绘有八卦图案,伞沿缀黄色绸布。
演员服装,男为一身杏黄色衣服,头扎黄头巾,腰系天蓝色绸带,背绣八卦图案。女为黄色服装,腰系草绿色绸带。
“八卦鼓舞”为男女对舞。由8男8女组成。男为壮年,挎“八卦鼓”于左腰前,左手持鼓槌,右手叉腰。击鼓时,手柄处铜钱相击,发出沙沙的声音,与咚咚的鼓声交织相映,形成一种特殊而神秘的视听感觉。女演员均为青年,双手擎伞,以舞为主。“八卦鼓舞”纯为男女对舞,不加入任何毫无相干的人物,这就为八卦鼓舞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了阴阳之分,乾坤之别,奠定了人物的基础。在道具的运用上也充分体现了阳刚阴柔的特点;“鼓”为主,伞为副之说的特点。八卦鼓舞的基本步伐为“禹步”。“禹步"即夏禹之步,是夏禹祭祀天地、山川、神祇祖先和求神问卜时所跳的舞步,步伐可快可慢,可强可弱,俗称“踩八卦”。还有一种步法叫“滑步”,其步法为:左脚向前滑一步时,右脚向后虚点步,右脚继续向前迈一步时,左脚后虚点步,左脚向前一步时与右脚并立后双膝同时颤抖一次,如此反复。而"双滑步"在"滑步"的基础上,双脚同时滑出。另外,还有一种步法叫“连步",其步法为正步准备,左脚在前上一步时,右脚继续再向前一步后,右脚跟上一步与左脚并立,屈伸。
“踩八卦”舞的舞步其基本特点为:轻、飘、蹲、转。在其舞蹈的动律寂,应掌握脚一弹,膝一颤、蹲、转。在整个舞蹈过程中,特别到了舞蹈高潮时,击鼓和持伞还必须喊出嗬、咳的呼喊声。此时,乐队的笙、管管、弦和打击乐与八卦鼓的敲击声热烈火爆,汇成震耳欲聋的声响,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八卦鼓舞”的步法是以八卦的八种“卦位”,以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为定向。“卦位”和“定向”按照“八卦”中的阳刚阴柔、阳实阴虚、阳开阴合、阳大阴小、阳强阴弱、阳明阴暗等等,通过人体动作的动与静、大与小、左与右、高与低、上与下等的反差来体现舞。同时,加大舞蹈中的节奏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快慢强弱、长短高低等制约和展现舞蹈中的种种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激情热烈、振奋人心的艺术魅力。“八卦鼓"也因此至今流传不衰。
“八卦鼓”舞队形变化较为简单,一般常常出现的有“八条街”、“双龙吐须”、“辫麻花”、“单串花”、“双串花”、“按波花”等。在队形变换中,都要以“圆”为中心,左旋必右转,转换进“圆”,“圆”中见转这一舞蹈动态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八卦鼓”舞的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