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简阳石桥“九莲灯”民俗文化活动
庆玲酱
四川省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九莲灯”是民间流传已久的祭祀活动,象征吉祥幸福、长命福寿,产生于远古时期经唐宋丰富而延续至今。
自古以来简阳的民间文艺一直是非常的活跃,每到逢年过节,拥入市镇的各种“龙灯”、“车灯”、“狮灯”等表演队伍都以其高难度的动作、精湛的表演争奇斗艳,吸引众多乡邻,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而比较特别的是简阳石桥古镇独有的传统表演技艺——“九莲灯”,它不仅是简阳市石桥镇独有的传统表演技艺,而且堪称天府绝技。
“九莲灯”在唐代就已盛行,是由清明的“城隍出驾”等祭祀性活动演化而成,并伴以“狮灯”、“腰鼓”、“彩船”等形式,组成规模较大的群众性表演队伍。石桥镇上的屠户们由于平时杀生太多、杀气太重,为了驱灾避难,他们便在三月三(如今是重大节日,如春节)这一天挂上“九莲灯”,希望借此祈求平安和幸福,表忏悔和虔诚之意。
所谓灯,是由民间的手工艺人特别制做的,状如莲花。具体做法是:由白铁皮包着一个能盛油的小壶(石桥人称“巴壁灯”),在壶的背面焊着一个小钩,状如鱼钩以便挂入人体,而在灯的正面伸出一根长约一寸的小嘴,这是用作插入灯芯点火用的。
“九莲灯”由九个男子表演,他们头缠丝巾,上身赤裸,下穿短裤,脚蹬草鞋;额头上、前胸两乳及前腹左右、后背左右、两手臂上等九处各 挂一盏点燃的油灯,表演者在街上边走边唱(也有只走不唱的),其唱词多为消灾免难、逢凶化吉之类,伴锣鼓吹打。
祭祀活动开始之前,九个身体较壮的屠户先洗澡净身,以保持身体干净,然后赤裸上半身,由领头的有经验的长者分别在每人的前胸、上腹、后背、两臂和额头上挂上九盏特制的“莲花灯”。挂的时候,长者用左手牵起挂灯人上身外的一层皮,右手把“莲花灯” 背面的小钩直接刺入人体挂在这层皮上,在不采取任何麻醉措施的情况下,被挂的人都不会感觉到疼痛;灯挂好以后,挂灯人的双手必须伸直,以便两枝龙头杖能够插在腰间;然后在挂灯人的额头上缠一条青纱(丝帕),腰上缠一根青纱以防元气外泄,脚穿草鞋;祭祀活动开始时,九九八十一盏“莲花灯”同时点燃,以“九莲灯”为表演主体的队伍行进在路中央,最后一人双手高举五尺长的竹竿一根,竹竿上交叉固定几个竹块,竹竿顶端和竹块两端均挂彩色灯笼,共九个,名曰“坐督灯”。
九九八十一盏“莲花灯”同时点燃,直到表演结束才熄灭,而周围伴以狮灯、龙灯、逗幺妹、腰豉、抬花轿、扎彩船等表演,场面煞是壮观。象征着吉祥幸福的彩游表演队伍行进在石桥古镇的大街小巷,观者如潮,而整个表演将要进行一天左右的时间。
解放后,封建迷信思想在人们的脑中已经不再根深蒂固。为了再现当年“九莲灯”表演的辉煌场景,一九八八年,在石桥镇农药厂的大力资助下,终于进行了最后一次演出,这次表演“九莲灯”的主角已经不再是屠户,而是厂里精心挑选的几个二十几岁的青壮小伙子。
现在石桥镇的中年人,大多在小时候看过“九莲灯”表演,都对“九莲灯”有着一份浓厚的感情,因为这是石桥镇作为巴蜀古镇的历史见证。可是,想要再现当年“九莲灯”表演的热闹场面,却是有着不尽的无奈:现在也不是没有人有勇气尝试去采用挂灯;而是现代人都多了一点文化的精神,因此多采用粘贴的方式进行。表演者在街上边走边唱(也有只走不唱的),其唱词多为消灾免难、逢凶化吉之类,伴锣鼓吹打,再加上九九八十一盏燃烧的灯,看上去极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