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湖南汉寿民间习俗
夏浅浅
汉寿古称索县,又名辰阳、龙阳,是湘楚文化的发祥地,更是沧浪文化的诞生地。千百年来,在汉寿民间,有着与文化名人屈原密切相关的节日习俗,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足可超越任何民族的传统习俗的内涵。
端午赛龙舟
汉寿龙舟比赛始于屈原投江之时。当地百姓惊闻诗人投身汨罗江殉国后,即呼朋引伴,驾轻舟前往汨罗江搜寻。此后,这一活动成为“赛龙舟”的传统习俗,演化为该县一道亮丽的文体风景。
每逢端阳节到来前,龙阳县各个江河湖泊便热闹起来,年轻力壮的水手头裹或红、或白色头巾,挥臂舞桡齐驾龙舟,在波浪里竞技练习。尤其是县城北门河,因河水深丈余,每年端午都有数十条龙舟齐聚于此。斯时,群舟竞驰,锣鼓喧天,碧波中条条巨龙奋力争先,声势、场面甚为壮观。岸上男女观者艳装盛服,呐喊助威声不绝于耳,直到决出胜负才各自尽兴而归。在县内沧港、酉港、小港、坡头、岩汪湖等地,也常有龙舟赛事。近些年的全国龙舟大赛中,两届冠军为汉寿酉港镇、罐头嘴镇农民夺取。
过去,沧港镇的老百姓还有每年端午前去汩罗江祭祀屈原的习俗,民国初年之后才逐渐消失。
包粽吃
粽
相传人们当初为屈原送去祭奠食品时,为了防止被鱼鳖吞抢,便用蓼竹叶片包裹起来。后来,包粽子吃粽子成为汉寿端午节典型的民俗,粽子为当天各家各户餐桌上的必备食品。人们在节日前摘取新鲜竹叶或芦叶,经蒸煮后,妇女们将它折成尖角,包上干净糯米,扎成两角翘起的三角形粽子;经蒸煮后除去包装,调以红糖,即成老少皆宜的节日佳肴。
挂菖蒲艾叶
菖蒲、艾叶是屈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描写物。汉寿民间对此两物情有独钟,每到端午节清晨,人们从野外割取菖蒲、艾蓬,挂在自家门庭、窗户上,避邪驱凶,以保平安吉祥,更有怀恋诗祖之意。此习俗至今仍然盛行汉寿城乡。
佩戴香包
在屈原的诸多作品中,无数次写到了楚人的饮食、服饰、佩饰等风俗习惯,这些古风旧俗,在汉寿民间随处可见。如在每年的端阳节前,城乡妇女以各色丝绸、花布碎片缝制成香包,填充上雄黄、香料,佩戴于孩童胸前,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用以治病趋邪。
信鬼好巫
清嘉庆《常德府志》和同治《龙阳县志》均记载:常德人“信鬼好巫,龙阳更甚”。二千多年来,当佛教、道教、基督教传入龙阳时,上至官府,下到百姓,所有祭祀、婚丧、修建、乔迁、生育、疾病等活动,都要请来巫师,着法衣、吹牛角、摇铜铃、唱巫歌、跳巫舞,以驱邪扶正,召示凶吉,洞察祸福。
目前,汉寿县乡下仍有“问无常”、“查花树”、“斩妖捉怪”、“退煞喊魂”、“照水碗”、“请司明”、“送财神”等巫风的残留习俗。乡下用以娱神和自娱的,就有请“牯牛神”、“瓜瓢神”、“筷子神”等,也是巫风的变种习俗。如此浓厚的巫风习俗,在屈原死后的两千多年仍经久不衰,实在令人深思。
屈原一腔报国的心愿未酬,愤而投江明志。因他而形成的习俗民风,已深深扎根于汉寿民间,并将世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