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成安非物质文化遗产(4)

清墨悲秋

6、剪纸

剪纸始于汉代,发展于西晋,到了宋代趋于成熟。成安剪纸主要流传于民间,具体传入时间已无从考察,但剪纸作为窗花曾遍布成安城乡,这是不争的事实。

成安剪纸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每逢春节、婚典、喜庆日子,人们常剪出窗花、双喜字、福字、炕沿花边,贴于各处烘托气氛。丧葬时用白、兰、黑、银、黄等色纸剪图案花边来装饰丧葬用品。

成安剪纸的创作题材很丰富,大都取材于富贵吉祥、喜庆美好的内容,如《狮子滚绣球》、《松鼠葡萄》、《鱼拱莲》、《扣碗花》、《花篮》等窗花,还剪大幅的如《五谷丰登》、《连年有余》、《春牛图》等,经装裱后张贴、悬挂。

成安会剪纸的人很多,著名的有杨桂荣、秦素英、朱王氏等人。

成安剪纸的代表人物北漳村的杨桂荣,自幼喜爱剪纸,虽年事已高,仍每日操剪。2005年在邯郸市举办的民间艺术节上她展出了多幅作品,并当场进行剪纸表演,将作品赠与观众,深受大家的欢迎。她的一套《邯郸成语典故》作品被邯郸博物馆收藏。2006年6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她在县文化馆举办了“杨桂荣剪纸艺术作品展”。

我国著名音乐家王玉西的夫人秦素英就出生在成安农村,她也是著名剪纸艺人,1993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剪纸《民间花卉窗花》。

成安剪纸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趋于濒危,现正予抢救。

7、手工书画装裱技艺

成安地处冀南平原,它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在这深厚文化积淀底蕴上的滋长起来的民间艺术尤其显得令人注目,民间传统装裱便是这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中的一支奇葩。

成安手工书画装裱主要一脉在吴家疃。据著名民间手工装裱艺人王仲之子王树生介绍,该村装裱源于清代,具体年代由于老一代装裱艺人均已故去,已无法考查,据说先期装裱比较简单,裱被一些如杨柳青年画、木板画和民间手工会画。成批生产在城乡集市上销售,而后也就逐渐精妙,这之间装裱匠们不断摸索,研究探索出一条日已发展的路子,形成一定规模。但吴家疃画业社,影响了周边县甚至河南、山东等省到后来一些名家书画也都送到这里装裱。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吴家疃装裱仅剩王仲一家。王仲老人去世后,其长子王树生继承父业,但随着新的装裱业的兴起,地处偏僻的吴家疃装裱也逐渐衰落下去。

成安县吴家疃和北街的装裱技艺一百多年来发展形成了以下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

(1)纯粹民间工艺,吴家疃和北街装裱采用民间特有的工艺流程,从制糊、托片、拼接、方裁、裱褙、上挣、安天地杆都用自己的方法。

(2)鲜明的民间情调,这体现在装裱配色上,这里的装裱特别爱用对比色调,使画芯与装裱配的边料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鲜明的民间特点和朴实的装裱风格。

(3)装裱范围广阔,吴家疃和北街装裱不但宣纸制做的作品,还装裱印制品、布品及其它类作品。

(4)这里装裱最早是裱年画和木板画及手工白纸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5)这里装裱传播于广大城乡曾形成群落具广泛的群众性特征。

(6)这里装裱不同于京裱和苏杭两地的装裱具有区域特征。它的重要价值在于农民装裱这一鲜明特色,并且基本保持者原汁原味,这在中国装裱领域是不多见的。保护和挖掘这一民族民间宝贵遗产,对于丰富我国装裱领域的传统技术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由于种种原因,成安县手工装裱处于严重濒危状态,成安县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已采取有力措施来保护并使它发展下去。

8、虎头鞋制作技艺

成安县位于河北省南部,东边与魏县、广平县搭界,北与肥乡县、邯郸县相邻,西与磁县接壤。有少量沙丘,属广袤的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成安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地有半胶土、两合土和部分沙地。物产以小麦、玉米、棉花、蔬菜、水果等,近年来发展了草莓生产。

成安共有9个乡镇和两个新建工业区,每个乡镇都蕴藏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待去保护开发。成安境内有邯大、成马、成肥、成临等公路,西距京深铁路公8.2公里。

成安县过去以农业,现在,发展了工业化生产,形成了工、农并重经济环境。工业额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文化的复兴,各种文化形式逐渐发展起来。古代为给幼儿辟邪祈福而制作,作为中华传统特色文化而传承了下来。用各色布料作鞋面,制成面貌各异的幼儿鞋(一般造型为虎)以及虎头帽。

其造型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并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民俗文化价值。

9、成安说书

成安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地,地处华北平原,古黄河、漳河曾流经这里。黄河穿流,漳水奔泻,滏水纵横,形成了漳河流域文明区域,成为商民族的发祥地和人类文化的摇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成安县活跃着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表演形式——成安说书。成安的说书队以河北省邯郸南部为活动中心,表演范围遍及周边(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的数十个县市。无论是宽广的平原,还是山沟山寨都留下了他们勤劳的足迹。

民国时期,北渚村的王和章是远近闻名的坠子艺人。郭坊村的坠胡艺人杨德明和演员周凤箫、董凤玲,唱腔优美动听,声音宏亮,表演细腻传神,而且周凤箫、董凤玲在演出时还身着旗袍,面部化妆,深受群众的欢迎。

建国后,县内坠子艺人多达40余名,主要分布在姜营、河东、河西、闫村、北渚、大堤西、沙河等村。并出现了姜雨龙全家,王国荣全家,高书堂全家等家庭坠子班。他们演唱水平很高,在本县及相邻各县很有名气。高瑞玲、王振邦、宋连廷、马银山、袁海云、李桂梅等经常走城串乡,活动在冀南周边各县,成为扬名各地的坠子艺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坠子班到各县演出都是占用农家大院进行售票演出。之后,由售票改为包场。80年代以来,或逢集市、庙会、过年过节、开张喜庆,由村民集资包场;或由某户在红白喜事期间请来演唱。一般以3—5个人为一组,由一个伴奏,其他人为演员。伴奏者兼拉坠胡、打脚梆(即将木鱼固定在桌腿上,以细绳带动梆槌,绳子一端套在脚上即可)。演员左手打简板,右手拿鼓槌,开场时演员打小鼓。如唱对口,则另一位演员打单钗,配合坠胡奏出的曲牌,打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节奏。说书者,所用道具很简单,一块惊堂木,一把折扇而已,唱坠子说书的唱腔优美,吐字清晰,口齿伶俐,刻画人物细致生动,情节交待脉络清楚为佳,紧紧抓住观众,使听者如痴如醉欲罢不能,欲退不忍。

成安说书接近失传,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已经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我们需要及时地抢救和保护,使这项优秀的地方曲艺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10、姜营小曲

在成安县姜营村流传的姜营民间小曲,是成安民族的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流传至今有180年历史,它存在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清晰的传承关系,是成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项目。

成安姜营民间小曲,是成安姜营一带在劳动和生活中自编自创小调,它反映当地劳动人民艰苦的劳动和艰难的生活状况,也有表现苦中作乐和生活的内容,我们整理的内容有它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它的传承和关系,它的基本唱段词谱及基本特征和主要价值。伴奏乐器主要有:扬琴、四股弦、二胡、梆子、盘子等。

主要作品有:《十朵花》、《两头忙》、《十杯酒》、《放风筝》、《上工》、《走娘家》、《送情郎》、《王大娘探病》等。

成安姜营民间小曲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一、姜营民间小曲产生于本乡本土,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自己创作流传下来,并用于谋生手段,具有反映自己思想感情的特征。

二、姜营民间小曲产生于民间,流传民间,词曲简短易唱,具有简洁、明快的特征。

三、姜营民间小曲表现农村农民的思想,并在乡村间传唱,具有曲调易唱,歌词通俗易懂的特征。

四、姜营民间小曲唱起来流畅、优美,有表达自己质朴情感的特征。

五、成安姜营民间小曲基本只流传成安姜营一带,所以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

成安姜营民间小曲具有以下几点价值:

一、学术价值。成安姜营民间小曲产生于民间,特别是产生于较为偏僻的乡下,带有非常浓厚的民间气息,曲子的内容反映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状况和生活情趣,并有很强的地域特点,这对于我们研究赵文化的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小曲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了解民间艺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二、艺术价值。成安姜营民间小曲也体现在“民间味”中,它的歌词直白、朴实,很多都是以“大实话”的形式出现的,往往直抒胸意,其描写也是白描形式,充分表现民间那种质朴情感,歌词表现内容也丰富多彩,如表现劳动的《四辈上工》,表现娱乐的《放风筝》,表现亲情的《王大娘探病》,表现生活情趣的《小秃闹房》等,小调的曲谱也较简练,曲调优美、流畅,但也不乏苍凉、幽怨之感,充分体现民族的民间小曲的基本特色,具有了很强的艺术价值。

三、社会历史价值。成安姜营民间小曲表现了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特定人们思想感情和生活情况,通过研究这样的民间小调,可以研究当时社会历史和当时的生活状况。这对我们认识社会变化和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社会现实对人们思想感情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

由于成安姜营民间小曲是在特定历史环境,大都是做为谋生手段流传下来的,随着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革,人们不再利用这些小曲来维持生计,再加上它的流传范围又非常狭小,又受到现实中丰富强大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一些老艺人又大都故去,所以姜营民间小曲几乎失传,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需要及时的抢救和保护。

11、程式铁艺

程氏铁艺历史悠久、技术精湛、有口皆碑、远近闻名,能够打造各种用具,并且有祖传绝活,程氏打造技术是成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典范。

程氏铁艺产生于河北成安县,但它的影响波及河北省南部和相邻的山西、河南、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

程氏打造各种铁具有:菜刀、锄板、宰猪刀、劈刀、羊刀、斧子、镰刀等。所打器具都经久耐用,应心得手,得到用户的好评。

打造的菜刀,切肉如泥,用刀砍柴不卷刃,耐用,方圆百里都乐意用程氏菜刀。

锄板:锄地省力,使用时间长,不偏脸,不沾泥,遇水不生锈,对农业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宰猪刀:经久耐用,有宰猪不沾血的美誉。

劈刀:刀口锋利,切肉油而不腻,不卷刃,切肉如泥,劈柴如肉的美称。

羊刀:刀面薄而巧利,对于扒羊皮迎刃而解。

打造斧子:钢口薄而锋利,砍劈的准确度高,是木匠的帮手。

打造镰刀:远近闻名,是农民收割小麦、玉米的好用具,镰刀不卷刃,不出口子,不生锈,曾经有人把镰头磨快了剃头,相当好使。

自己设计的电打铁机器:操作自如、省力、省工、效率高、精确度高,能打造各种各样的铁具。

程氏铁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对社会的发展,对人民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为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由于经济利益和其他的原因,这一优秀项目后继乏人,现在正是需要我们认真保护这项文化遗产的时候。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清墨悲秋
  • 趣闻 旭明郎
  • 趣闻 晨轩桑
  • 趣闻 黠心明
  • 趣闻 香洁
  • 趣闻 初珍氏
  • 趣闻 英卓氏
  • 趣闻 谷枫子
  • 趣闻 映梅
  • 趣闻 熙华酱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