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宜州客家文化习俗(4)
七玥
婚嫁、寿诞、丧葬习俗
婚嫁
客家男女婚姻,一般都讲究门当户对,然后通过媒妁、“合命”(由算命先生据双方“年庚八字”推算相生或相克)、订婚,最后嫁娶成亲。女嫁出阁,必须哭嫁,内容或为感激父母长辈教养、劝慰父母好自保养,或为自怨生身为女不能留家伺候父母、照顾弟妹,或为抱怨父母忍心将女儿嫁人。男方迎亲,以大红花轿往女家迎接新娘,轿门上系历书、明镜、剪刀各一及铜钱一串,还有装盛各种礼品的抬盒,新郎一般不亲迎,“接郎”“接姑”代劳。新娘新郎入厅堂后,行敬拜天地、祖宗、父母及夫妻对拜之礼。族老点龙凤喜烛并祝词,祝词“点烛光光,新人上堂,连生贵子,五世其昌”。礼毕,新人入洞房。次早,新郎、新娘向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及舅父母等长辈敬茶,老人回之以利市(红包)。客家人如果婚后无子,多在兄弟或亲房之子侄中选择继嗣,叫“过继”。客家人一般不轻易离婚,男子婚姻不如意可再娶,女子则自怨命运不好。
寿诞
客家兴做寿,宜州客家人也不例外,只要条件许可,年过半百,后生们即为老人做寿,俗称“做生日”。但客家人重一不重十,多以晋一为尚,如五十一、六十一、七十一、八十一等,逢一祝寿称做“大生日”。老人生日,在外的子女多设法回家为老人祝寿,各方亲朋好友则携带礼物登门祝贺。主家先以面食款客,称“食寿面”,然后置酒席宴请宾客。
丧葬
宜州客家人对死事的丧葬习俗与其他汉人无大差异。重病不起,子女病榻前听嘱咐,弥留之际,移于厅堂,睡在铺禾草的地上,子女亲属在旁伺候,直至送终。人死之后,丧礼一般是:装身。先用柚子叶煮水为死者浴身,男子剃头,女子挽髻,穿寿衣、裤、鞋,并置金银或珠子于死者口中,用红面白里布被覆盖尸身,安放厅堂之内。报丧。通常以口头走报有关亲友,有的还于街头、路口发布讣告。设灵带孝。在厅堂摆香案设灵牌供亲属及宾客吊祭,孝男女则头披白巾、身穿白衣、腰束麻索、手执孝杖,“披麻带孝”守灵。同时,请道士为死者做道场(打斋)。入殓。择定时辰将死者遗体移入棺中,俗称“封棺”,从此生死隔离,故封棺时孝男女必须抚棺号啕痛哭。吊祭。设灵堂,孝男女晨昏吊唁,亲友吊丧,孝男女需跪两侧陪祭,出殡之前举行大祭,由族老恭读祭文。祭毕,起棺出山(出殡),由“八仙”(8个抬棺者)抬棺往“山地”(墓地)。出山送葬时,前导者一路燃放鞭炮、抛撒纸钱,后生人举挽联,长孝男双手捧灵位牌由陪者先于棺前行,其余孝男女及亲友、宾客随棺后,行至半路,灵位及宾客先回家,死者由亲属送至墓地,按预定之“吉时”下葬,“入土为安”。客家人的坟墓构造呈长形,前宽且高昂,后窄较低矮,是客家与其他族群坟墓的根本区别,地方俗称“蚂拐坟”、“麻介坟”。
宜州客家的神灵崇拜与禁忌
宜州客家和其他地方的客家人一样,相信神仙圣佛的观念比较浓厚,这和千百年来的信仰传承有关。同样,因其相信“一命二运三风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陋习和禁忌也不少。
神灵崇拜
客家人对天地神灵敬畏,逢年过节敬奉祖先的同时,也要在门外插上一柱香向老天爷虔诚礼拜,在客家人生活的村落,是村有“社公”(土地神),家有“灶王公”,田头有“伯公”,建屋、葬地都必须讲“风水”。对社会神崇拜,他们崇敬孔子先圣,重视教育,以“耕读立家”为祖训;他们敬畏阎罗王,有“阎王注定三更鼓,不再留人五更天”之说;他们敬畏“三界神”(传说为明初广西贵县人,能“预知人间事”、“以青蛇定是非”);洛西一带客家人亦敬重“谢氏仙娘”(地方俗称“麻介仙娘”)。然而,对祖先崇拜是客家人神灵信仰中的最重,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在正厅上方设祖宗神台(客家称“阿公楼”)。祀祖有拜山、拜祖、敬祖之分,拜山在清明或重阳时举行,拜祖在喜事或传统节日举行,敬祖则把饭菜酒茶摆设如宴,在祖宗神台前进行,肃穆隆重。
禁忌
客家人因相信命运,畏忌神灵,其陋习与禁忌不少,最常见的陋习有算命、看相、问仙、占卜、喊魂、风水、择日和入庙拜神求签问祸福等;禁忌与鬼神迷信有关,如新年正月初一忌讲一切不吉利的话语,忌听到老鸦、猫头鹰叫,忌路见蛇“打花”(交配),忌学童启蒙上学时遇牛和“四眼婆”(孕妇),有“猪来穷,狗来富,猫来着白布(指死人)”之谚语,为辟谐音,把猪血、猪舌改称猪红、猪利(血、舌客家话谐音“失”),把书称为本子(客家话“书”、“输”谐音)。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宜州客家,本源于闽、粤、赣之客家之后,又多迁徙于桂东、中、南各地,其文化习俗既沿袭闽粤客习,又有桂客家之特点,更有中州客家远祖的渊源,笔者以上所略说,只求抛砖引玉,以祈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