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扫盲日(International Anti-Illiteracy Day)
天媛桑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四次大会决定,把每年的9月8日定为国际扫盲日,其目的是动员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机构同文盲现象作斗争,并希望通过国际扫盲日活动推动扫盲工作的开展,使各国适龄儿童都能上学、在校学生不过早辍学、成年文盲有受教育机会。联合国大会于1987年通过决议,宣布1990年为国际扫盲年。联合国还决定,从2003年1月开始的十年为国际扫盲十年,以促进全球范围内扫除文盲的工作,努力实现在2015年以前将全球成人文盲总数减少一半的目标。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近十几年的扫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距离2015年前使全球成人文盲率比2000年减少一半的目标仍然很远。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世界15岁以上的成人文盲总量约8亿,约占全球成人人口的20%,其中,三分之二为女性。另外,全球有1.04亿失学儿童,其中56%以上是女童。大部分文盲都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美地区的贫穷国家。在发达国家中也存在大量的文盲,仅美国就有4000万成年人无法给孩子读书读报,并无法辅导孩子做家庭作业。
造成发展中国家高文盲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人口发展角度说,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率高,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教育投入难以与人口的增长成正比。从语言文化角度讲,多语种问题在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非洲尤为严重。拥有1亿多人口的尼日利亚共有410种语言,仅有660万人口的贝宁也有近60种语言。从社会生产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程度不高,一些工作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不大,人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不十分强烈,文盲与否对社会生产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在面临着科技、人才和资金困难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国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许多适合本国国情的扫盲办法。例如,巴西宣布,从2003年起,将实施为期4年的全国扫盲计划,争取在2007年之前消除国内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