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俗节日 乞巧文化节
红领巾
乞巧节广州人称为“七姐诞”、“七娘诞”,或“摆七娘”、“拜七娘”,起于汉代,广州人历来重视过此节。
宋人刘克庄诗云:“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清末民初,此风尤为兴盛。胡朴安撰辑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辑录了清末民初广州女子拜七姐的风俗,详细记载了关于乞巧会“摆巧”的情形。作家欧阳山在《三家巷》中所写的广州七夕风情,可与胡的辑录相互印证。大量的竹枝词也同样反映了羊城乞巧节的盛况,如清朝广东诗人汪鮀在《羊城七夕竹枝词》中写道:“十丈长筵五色香,香奁金翠竞铺张。可应天上神仙侣,也学人间时世妆。”“芝麻为米烛为桥,巧乞天孙夜未迢。郎比牵牛妾织女,年年夜夜是今宵。”等,此外广州还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十六甫等专卖女子品物的乞巧街市。
广州乞巧文化节独具特色,每年在七夕节左右举办,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自1998年珠村的8个乞巧婆婆重新发起珠村乞巧文化至今,珠村乞巧也由最初的“地下活动”崛起为这个城市的盛会——广州乞巧文化节。第一届 “广州乞巧文化节”落户天河,既是名称上的美妙组合,也是天河传承乞巧文化结出的硕果。天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陆志强表示,2005年天河就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广州乞巧文化节”,经过四年的努力,乞巧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羊城重新焕发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