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鱼俗文化(2)
寻菱君
四、婚嫁寿辰喜庆有余
胶东民间婚嫁迎娶、寿辰百岁等家庭重要聚会宴请,都必须用完整的有鳞鱼,且烹制后头尾俱全不断不碎,意寓“喜庆有鱼(余)”。宴席上鱼、祭祖供鱼,有时不仅为了享受这一美味,更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即所谓的鱼者“余”也。
以婚宴为例,一般家庭条件只能选鲈鱼、黄姑鱼等价格便宜且带鳞鱼。无鳞鱼体光滑似棍,谐音“光棍”,用于婚宴隐含绝后之意,而鱼鳞多呈圆形,与古钱币相仿谓之钱财有余。带鱼、鲅鱼、鲐鱼、鳗鱼等无鳞鱼,只能谪居日常餐桌,而加吉、黄花、黄姑、白鳞、舌鳎、梭鱼、鲈鱼等有鳞鱼才上宴席。家庭富裕者选黄花鱼、加吉鱼、鳓鱼等价高名贵鱼种。无论是在酒店举办的婚宴,还是传统家庭设宴,席间通常遵循“鸡搭头,鱼搭尾”的顺序端菜上桌。鱼做好后盛到椭圆形瓷盘里,根据席桌摆放位置与主客坐向,按“头朝南,尾朝北,肚皮朝着客”的方向,放在餐桌正中。而在胶东半岛以东地区则又有“鱼不献脊肚朝客”之说。吃鱼前主、宾都要斟满酒杯同饮后开鱼,以示敬意。吃鱼时主陪用公筷开鱼,将左右两鱼眼和胸下两鳍鱼肉拣给主客,寓意“高看一眼”。然后将头尾部位的鱼肉分别拣给其他客人。
而有的地区席间主陪在张罗吃鱼的同时,贵宾主动搛食鱼肉,然后才可随意取食。但主客不能挑动鱼眼和鱼刺,否则,会被认为是在“挑眼”和“挑刺”,暗示对主人招待不满意。宴席上鱼通常是压轴大菜,上鱼后说明菜就齐了。主宾见上鱼就要主动提出“辞壶”,表示已经喝足了酒,要求吃鱼接着上饭,否则将被视为失礼节。在婚宴凉菜中,八代鮹拌大葱亦是必有的菜肴,谐音为“八代”和“聪明”的寓意。另在婚宴鼓手、执事席棚内的菜肴中,一般不上带鳞的整体鲜鱼,而海蜇皮拌白菜心或虾皮拌黄瓜是必有的菜肴之一,体现旧时“看人下菜碟”的俗语。如今婚宴开席增加了海参、鲍鱼、大虾,即所谓的“三大件”,并以个大色鲜为佳。螃蟹虽为名贵可口菜肴,因其浑身带甲、横行霸道的外形,婚宴上少见。
五、庆贺佳节祈福免灾
胶东沿海民间有许多与海上捕捞相关的节日,有的民间传统节日也被赋予其祭祀海神海龙王的内容。这些鱼俗节日的产生与渔家海上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影响着半岛千家万户。表现了人们常年劳作大海与风浪相伴,这一特殊生产环境对海神龙王等神祗的敬畏。
1、连年有余(鱼)
胶东半岛春节餐桌上常见的鲜鱼有油煎鲅鱼和刀鱼、红烧黄姑鱼等。春节祭神祭祖则用鲞鱼(又叫鳓鱼),意寓“连年有鱼(余)”,这是胶东年俗的一特色。年除夕中午,家家户户将咸鲞鱼洗净,用面交裹好煎熟放在盘中,在煎好的鲞鱼上插菠菜,取广开财路寓意。然后将煎好的鲞鱼与其它供品并排供养在祖影下方的正北桌上。正月初三早晨卸下祖影撤除供品。全家人品尝鲞鱼美味,据说这能给家人带来一年吉祥。过年供养鲞鱼,表达了人们祈求天地神灵赐福与阖家顺昌的美好夙愿。听老人说,过去村里有户“过日子”的人家,一条鲞鱼过了三个年。年除夕煎一张面菜饼,把鲞鱼裹起摆供,初三早晨撤下供品,将裹在鱼身上的面菜饼扒下,在鲞鱼肚子里放盐扎紧,仔细包好来年再用。春节除供养鲞鱼外,还要买几条干咸黄盆鱼(鳐鱼)打鱼冻,将鱼干浸泡切块,加葱姜酱油等调料炖煮化汤冻结冷食,意寓新一年开始处处“占鱼(余)味”。
2、胶东渔民节
从前正月十三人们为纪念海龙王生日,沿海渔民隆重举行祭海祈福活动。傍晚渔家带着自制的小灯船,从四面八方汇集渔港岸边,点燃蜡烛插在小船放入大海,小船随风向海中漂去。如今的渔民节,源自龙王生日和正月十五渔灯节,历经三百年发展演变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渔民节”。节日期间沿海渔港码头,人们欢腾喜悦、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跑旱船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摇彩旗放鞭炮,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张灯结彩、焰火漫天,伴随着丰富多彩文艺表演活动,码头群情激昂热闹非凡。
在祭拜海神龙王祈求赐福的同时,各家还要邀请亲朋好友,大摆宴席庆贺新年人寿渔丰。吃罢酒饭人们抬着猪羊、鲅鱼、饽饽等供品和黄酒、杯盏等祭器,从家院纷纷走上街头,一路鞭炮涌向码头登上渔船,先将五颜六色的彩旗挂在渔船桅杆顶。在船头贴红纸对联,船舱船尾处贴“福”字。然后将供品祭器摆放船头,点燃香烛烧纸,并将祭酒分别洒在船头甲板和大海。祭罢按来人年龄辈份朝着象征海神龙王的方向祈祷叩拜,祈求新年福到船家鱼满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