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鄄城什李马叉

嘉美子

山东鄄城什李马叉

鄄城地处黄河之滨,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夙有中华民族文化摇篮之誉,千百年来鄄城人民在这块尧舜恩泽永滋的土地上,创造了古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鄄城县彭楼镇什李村的马叉表演艺术,就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什李马叉,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已相传五十余代,久盛不衰。马叉起源于古代兵器“三股钢叉”,据传,宋太祖赵匡胤创大洪拳二洪拳,李氏先祖酷爱大洪拳,练就一身刀砍不入,枪扎不进的真功夫。但李世先祖为人敦厚淳朴,心地善良,与世无争,一次出门访友时见两狮酣战,灵机一动,回到家中仿狮子模样做了道具,练起狮舞(至今什李村还保留着一对百年的狮子),甚是有趣,后在表演时观众太多,场地越来越小,先祖李元春拿出自己练习的钢叉一个鹞子冲天的动作,钢叉腾空而起,惊的观众四处躲避,见状,李元春突发灵感,让铁匠把钢叉砸扁,在三股钢叉的底部套上两个铜片起名叫马叉,在舞动钢叉时两个铜片发出咣啷啷清翠的声音,增添了表演的气势和威力。

目前该艺术在什李村老艺人世代相传的基础上,无论在套路上还是招式上都有了改进、创新。每逢农闲时节、年节庙会上、求雨季节进行表演。1876年(清光绪22年)、1909年(宣统元年)曾两次应邀登泰山玉皇顶表演,名声远扬。

马叉表演艺术,主要和舞狮配合表演,一般在队伍的前面,人数不固定,可多可少,一般20-40人,多为男性。表演者每人各拿马叉一把,双腿叉开,手、臂、肩、背等撮动马叉飞速旋转。在空中发出哗哗声响。有时表演者把马叉抛到空中两三丈高,再接到手中继续表演,蔚为壮观。

马叉表演可在固定地域表演,也可行进表演。本村著名马叉表演老艺人李登奎表演的《空中飞叉》堪称一绝。它可隔着石牌坊门楼顶仍过马叉,再不慌不忙的接过继续表演。常表演的技巧动作有:怀中抱月、蛟龙盘玉柱、霸王盘顶、敬德钓鱼、鸽子冲天、燕子越脊、大鹏展翅、仙女散花、李广击石、你来我往、鹰习给予、苏秦背剑、燕子穿林、张飞挑柴、黑虎掏洞、接仙桃、桃园结义、怪莽出洞、朝天一炷香、空中飞叉等等。

马叉表演技艺所用器具主要是一种特制的钢叉,其结构主要分三部分:叉头、响片、叉杆。

叉头分三股,每股长30-40厘米,扁平无尖,两外股尖部向外撇,造型精致美观。两个响片串在叉头和叉杆之间,直径15厘米圆形,铜制(有的用铁片代替),叉杆长1.2米左右,用白蜡杆做成,结实而有弹性。用棉布缠绕,作用是防滑。马叉的整个高度1.5米左右。鄄城农村建房至今还保留着在房顶正中仿钢叉形状制作的装饰物,以象征保护安全和吉祥如意。另需大鼓一面,铜锣2—4个。

基本特征:

1、马叉艺术来源于传统武术,其创建过程有传奇色彩特征。

2、马叉表演技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特征。

3、马叉表演技艺一般每到年节、庙会、农闲时节群众就自发的组织起来表演。所以有和当地民间习俗共存的特征。

4、马叉表演是一种集体表演形式,表演夸张,有一种威猛之势,鼓声、马叉声令人振奋,所以有极大的鼓动性特征。

什李村的马叉表演技艺已流传一千余年的历史,在该村世代相传,已五十余代。此技艺因起源于本村,且在当地影响较大,其艺术表演受到当地周边各县市群众的喜爱,历次全县民间艺术进城,都成为省、市、县各级媒体广泛关注的焦点。菏泽电视台,菏泽日报,鄄城电视台曾多次做过专题报道。主要价值:

1、此项表演艺术有极大的鼓动性,可使全村甚至邻村群众都能积极参与进来,是一项凝聚力极强的民间娱乐活动。

2、此项表演艺术有很多高难的技巧动作,对发扬光大和研究我国传统武术技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此项表演艺术有极高的观赏性,作为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可以广泛的运用于各种大型活动中。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嘉美子
  • 趣闻 洪杰酱
  • 趣闻 学博子
  • 趣闻 世杰
  • 趣闻 玉曼君
  • 趣闻 沈静氏
  • 趣闻 德丽酱
  • 趣闻 一曲墨白
  • 趣闻 梅风氏
  • 趣闻 寂夜蝶舞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