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代县 翘首企足的赵武灵王祠
清晖郎
赵武灵王祠全貌
赵武灵王,开疆拓土,披甲策马轻扬鞭;锐意改革,胡服骑射,南征北战越平川;沙丘宫禁,断水绝粮,一代枭雄悔泪弹。
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攻灭中山,打败林胡、娄烦,开辟云中、雁门、代郡,并修筑1300多公里的赵长城。古之雁门、代郡(今代县境内),为赵武灵王用兵的后勤保障经营地,后世百姓为追思怀念赵武灵王,分别在代县(古称代州,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城西南二十公里处的赵村和西南六十公里处的紫荆山修建了赵武灵王庙(祠),四季祭祀、供奉。据明万历年间《重修紫荆山赵武灵王庙碑记》载:“爰考掌故,则赵简子传四叶,赵武灵王真景也。”落款:代州牧朱大统撰文。可惜庙已毁。距现在代县城西南四十五公里处的赵家湾,相传就是赵武灵王在位期间修建的狩猎围场所在地,至今遗迹尚存,因了赵武灵王,故赵家湾村名沿袭至今。而赵村则为赵武灵王教练兵卒之所,至今村西有地名曰校场,村东有地名曰防地。
真正传世的东西是实录,当务之急是多留点微观的资料性东西,而非在文物快消失的时代热衷理论研究,标新立异,无端指责。位于代县新高乡赵村的赵武灵王祠,又名凤灵寺。坐北向南,总体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1237平方米。祠为一进院落布局,原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照壁、山门、戏楼、钟鼓楼和正殿、东西配殿。现整体布局不够完整,东西配殿已毁。创建年代不详,据祠内碑载,明万历十四年(1586)重修。正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1981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维修后的赵武灵王祠正殿
院内正殿,砖砌台基,前檐铺设压沿石。基宽12.5米,深10.6米,高0.37米,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青灰筒板瓦布顶,正脊镶吻,博风垂鱼规整。前檐斗拱三踩单昂,明间平身科一攒,出45度斜拱。次间平身科二攒。后檐斗拱为一斗二升交麻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隔扇门,施雀替。悬匾“晋阳古赵”,现已不知去向。过去殿内后墙及两山墙施有神灵布雨等彩绘壁画51.24平方米,现在已毁。2017年村委会号召集资进行了修缮,殿内后墙重新彩绘赵武灵王及其相关人物画像,壁画设色白底,间以朱、蓝、褐色,线条细腻,笔法流畅,色彩饱满。不过,装修已移位。
正殿各有东西配殿三间,均为进深五椽,悬山顶构筑,前设廊施隔扇窗,青灰筒板瓦布顶。后因年久失修塌毁。
赵武灵王祠戏楼
戏楼,实为山门通道上置之。坐南向北,面阔五间,悬山顶砖木结构,前设卷棚抱厦,左右各延伸一间。戏台基宽13.7米,深8米,高1.2米。前面翼角高挑,角悬风铎,青灰筒板瓦布顶。过去戏楼内壁上有历代唱戏题记,戏楼保存较完整。2019年,村民集资聘请有资质的古建维修专业人士进行修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将糟朽之木和风蚀掉的青砖重新更换。过去人们看戏,入祠门(山门),再从戏台下劵洞而进,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说说笑笑,十分温馨、壮观。此戏楼在代县已不多见,实为一处难得的古建珍品。
山门为单体单坡建筑,紧靠戏楼后墙,有戗杆支撑,椽已糟朽,屋面青瓦缺失,建筑墙体酥碱剥蚀严重。
山门两侧设有钟楼,楼为二层双檐。一层有砖砌拱门,二层设平座、栏杆,楼顶为十字歇山式,翼角层层上挑,斗拱排列整齐,整体感觉古朴宏伟,细部构建玲珑剔透。东西楼内悬大钟大鼓。只是后来坍塌,钟也丢失。
山门外有大影壁一座,基宽8.85米,深1.12米,高3.5米。砖雕仿木结构斗拱和圆椽方飞,十分逼真。砖缝白灰骑封,磨砖细腻。造型美观,雕刻华丽。据说壁芯过去绘有五条龙,五龙轻灵生动,人站壁前,时有山雨欲来之感。
赵武灵王祠原整体布局合理,气势宏大,学校占用时新建有东西两排教室。2019年重置围墙,基础灰浆石砌,上置红砖,自此院落整葺一新,不失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处较好的旅游胜地。
缘何赵村要建一座赵武灵王祠?原来真还有一段说道,笔者为此专门采访了知情人士。
据赵村董姓老者讲,相传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后,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儿子们却在暗中拉帮结派,争夺王位。故赵武灵王让位后被逐出当时赵国国都晋阳,再后来被困在沙丘宫(今灵丘县)活活饿死。死后的赵武灵王冤魂不散,而魂灵却一直回不了晋阳城。上天见他可怜,又有功于社稷,于是就封了他个武龙王,专职司云布雨。尽管变成神仙了,但无庙无祠,仍是无家可归。一年,代县中解小梨园村有个脚夫,常到大同、灵丘一带帮人赶脚驮货。一天晚上,到灵丘地面,迷失了方向,遇上“鬼打墙”(民间认为是撞上了邪,即走来走去也走不出原来的地方)。半夜,赵武灵王托下梦来,说要骑他的驮骡回晋阳。脚夫一路小心伺候着把赵武灵王送回了晋阳城。为了感谢,赵武灵王答应送给脚夫一场透雨。天一亮,脚夫怎么也想不透自己竟奇迹般地走出了灵丘。怪了,难道遇上了神仙?脚夫回家后,谁知正赶上代县大旱,不想赵武灵王一场透雨把代县给救了。几天的时间,庄稼拔节抽穗,绿油油的长势十分喜人。脚夫于是就将这场雨的前因后果详细描述一番。众人这才如梦初醒,原来是赵武灵王救了咱。于是,庄户人纷纷在自家地里摆供、挂黄钱,以此答谢赵武灵王的恩赐。
这庄户人脑袋榆木疙瘩,旱灾是度过了,可赵武灵王还是无庙无祠,无家可归。庄户人就是点不醒,赵武灵王无奈,只能另想办法。这一年赵村的人几乎做了同一个梦,梦中赵武灵王说:紫荆山、赵村原本就是他的居住地,自己叫赵雍,曾是赵国的第六代国君。说他想在这两个地方常住,一来故土难移,二来也能庇护这一方乡亲。第二天,人们疑窦顿起,纷纷围在一块儿议论,回忆起昨天的梦境都觉得蹊跷。于是赵村几个读过书的人便翻资料,嗨,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大家不再怀疑,开始请人选择风水。
为了完成赵武灵王的心愿,也为了四时奉祀,赵村人联合周边村人同时在紫荆山、赵村建起赵武灵王祠。为了方便区分,将紫荆山的赵武灵王祠唤为雨泽水源地,把赵村的赵武灵王祠叫做祭祀供奉地。每逢大旱之年,当地人举行祈雨仪式。
赵武灵王雕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人们讲,过去执事人一律头戴柳条编成的凉圈先到紫荆山取来水源,俗称掏雨,再在赵村举办祈雨活动。祈雨时,举行赵武灵王出行仪式,出行队伍前面是鼓乐喧天,全副銮驾仪仗,四人小轿抬着赵武灵王的出行木像,绕村而行,而后返回祠内,将出行木雕神像供奉在赵武灵王大殿前正对戏楼的地方。然后唱一台戏,让赵武灵王先乐呵乐呵。当人们看见赵武灵王神像脸上出现汗渍时,西南方向的紫荆山上浓云密布,不出一刻,便大雨如注。如今古老的民俗,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正日渐式微,甚至有些村民连“七月十五挂黄钱”的习俗也遗忘了,甚至压根儿就没听过。这就是笔者长期挖掘、整理民俗资料的原因。民族的本真东西,是国人的灵魂依托,也是属于地域国人的精神凝聚所在。不能让传统文化的文脉断掉,这是时代的荷载,岁月的印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东起代县黑山庄,西到原平苏龙口,人们祈雨时还到赵村去请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英明留斯。祠庙恢宏,风俗浓郁。赵村风雨磨砺,与时俱进;人文焕彩,百姓富足。赵武灵王祠,千百年来,一直默默守护着这里的一座座民舍,呵护着这里的一代代居民。赵村现有常住人口约1800人,产业以农业和选矿企业为主,农业以测土配方玉米种植领先。交通便利,高苏公路穿村而过。
在蓝天白云衬托下,赵村与赵武灵王祠是那般相得益彰,这里有庄重与生动的巧妙组合,有凝固与流动的跨代对话,有传统与现代的文明碰撞。笔者以为,原本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赵村,若能再将雁门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三十九堡十二连城之赵村堡风雨历史结合起来,打造一处文旅融合产业聚居地,百姓生活又将会是一个全新的魅力乡村建设加强版。(摄影:原雪瑞 1345301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