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节日节令民俗
芷汀
甘肃庆阳节日节令民俗
春节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阴历年末岁初,人们历经一年的辛劳,值此冬尽春至之时,都需要歇一歇,认真隆重地庆祝一番。因此,春节是庆阳人一年中最大、最重要的节日。
自古以来,每到农历年关将近,人们总要穷一年之力,购置所有过年之用,如大肉、瓜子、花生、糖果、蔬菜、新衣,以及香、裱、蜡烛等物。除夕日,人们要穿上新装,在上午贴上春联、“门神”。吃一桌合家团圆饭,请回祖宗牌位。傍晚,要祀奠祖先,然后,高悬长明灯,燃放鞭炮、礼花,叩拜尊长。受叩拜的尊长向全家老幼散发“押魂钱”(押岁钱)。之后,全家以土暖锅为主聚食,啃骨头,以示“咬鬼驱邪”。聚食中,全家老小欢聚一堂,畅谈至次日凌晨,名曰“坐夜”。至天将亮时,要燃放鞭炮庆迎新的一年的来临,称“接神”。初一大早,要陈设香烛、肴馔以祀诸神。从除夕到正月十六,讲究日日祭祀,即“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
初一,是拜祭家族长者的日子,此日家家户户要吃面条或饺子。早饭后,各人按辈分、年龄互往家族长者中拜年,受拜长者依次给子孙们散发“押魂钱”。同时,有宗庙、影图、家谱的大家族,更要先行拜祭逝去的列祖列宗。
初二,开始在亲友中互相登门庆贺。一般是男先拜舅家,女拜娘家。如果是新婚夫妻,须先双双登岳丈家拜年。从初一直到二十三,都算是“年期”,凡上门拜年,讲究“手不空”,即必须带拜年礼品,返回时,受访亲友亦要“回礼”,即回赠一定的礼品。在“年期”,凡登门拜年,亲友必须设酒饭招待。酒饭质量和数量因家境有别,但一般都会倾其所有,至少也要装个土暖锅待客。
初七,谓之“人七”,一大早,全家要吃拉魂长面。凡探亲访友者,该日一律暂停一日,云“七不出”,即初七日不出门访拜亲友。已出门住在亲友家的,又有“八不入”,即初八日不回家之说。
元宵节
人们习惯于将元宵节称为“正月十五”。并向来把它看作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大年初一到十五前夕,各家各户准备的年货已基本用完时,十五前夕,人们又要为十五重新购置各种食用物品,筹办丰富多彩的社火灯会。是日,人们重祭灶神、财神、土地等诸神。入夜,户户门前大红灯笼高挂。小孩则手提各种自制的鱼灯、荷花灯和兔灯等,随大人们逛灯会,相互观赏,看热闹。旧时,西峰正月十五有多处固定的“灯山会”。如南部(今邮电局)、原西峰镇委、西大街的魁星楼、大什子(今文化馆)等处都是。旧时西峰正月十五的灯山会热闹非凡,而灯山会上的“香树”、“灯树”更是辉煌别致。届时,群众自编自演的“社火”也高举形制各异的高脚灯笼,敲锣打鼓到各村社、街道及门店前演出,另外,“打铁花”、“蒸面灯”是庆阳人正月十五的特色。
“打铁花”,就是用旧犁铧在正月十五夜烧炼成铁水泼向高大树木的顶端,铁水与树枝接触,瞬间迸溅出金光闪闪、五彩缤纷的火花(即:火树银花),以此作为一种节日的庆贺活动,供人们观赏。
“蒸面灯”,也是庆阳人传统的正月十五习俗。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讲究用酒蒸面灯。面灯一般有两种,一是“广灯”,一是“月月灯”。
正月二十日
正月二十,这是庆阳特有的民间节日。
关于正月二十的来历,民间有多种传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说法:一说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清兵大举进剿。庆阳民众在战乱中死伤十有七八,余者纷纷逃生。待到战事平息,居民返回家园时已经错过了正月十五,于是,人们就在二十这天补过十五佳节,同庆和平,以至延续至今;第二种说法是,民国时期,西峰正月二十过财神爷庙会。民国二十二年,驻扎在西峰的国民党西北军一位团长很重视民俗活动,向西峰商会建议:从正月初七出社火,走街串乡演出,直到正月二十举行全镇社火评比,将二十的财神爷庙会推迟一天。从此,正月二十成为西峰社火活动的高潮。第三种说法是自清代光绪年间,西峰正月二十为财神爷庙会。所有的商人和商号为财神保佑生意兴隆,各自踊跃出钱,豫、陕、晋、早胜等同乡帮会举办社火,互相攀比,自然形成正月二十的节日习俗。以后年年相沿,岁岁相袭,每逢此日,西峰各地的社火竟相走上街头献艺。四面八方的群众不畏严寒,甚至冒着风雪赶来观看。直到上世纪90年代,正月二十仍然是西峰春节活动的高峰。不过正月二十,春节不算过完,上班也不正式。
正月二十三
这一天是“燎疳日”,庆阳人有“正月二十三,老驴老马都得闲一天”的说法。“燎疳”在庆阳历史悠久,至今仍十分隆盛。据说“疳”是一种非常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火烧燎方能驱除。因而,燎疳就寓示着驱逐病毒,保证一年全家老小平安康泰。燎疳的讲究很多,一般要持续三天。正月二十一日是迎疳日,此日,人们要在各个门窗处散置谷草,以示疳至。二十二日是正疳日,人们需到野外砍斫柴禾,以蒿类为主,再加各种谷物、蔬菜秸杆。二十三日是送疳日。至此燎疳活动达到高潮。燎疳可一家一户独自进行,也可数户联合进行。届时,将打备的蒿草置放于院内空旷处点燃,有的还准备香表、纸炮、清油、食盐等。妇女们先将小型灶具如笊篱、勺、擀面杖、筷子、锅盖等放在火上烤燎,然后全家老幼依次连跳火堆三次,完毕后用棍棒槌灰烬,以迸出的火花推断当年的粮食收成。
旧时,庆阳的人们自腊月初八开始准备,直到正月二十三,过年前后延续四十多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春节的时限在不断缩短。不过,直到今天,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仍被视作过年,直至十五过后,一切生产生活方能恢复正常。
立春
俗称“打春”,西峰周围农民历来把打春之日看作万物复苏的标志,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开端。打春日也就成了一年中最吉利的日子之一,这一天,众多的人们常常选作良辰吉日迎娶婚嫁,所以,这一天是董志原一年中婚嫁活动最多的一天。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正值万象回春之时。而且,九满多在二月,惊蛰也在此前后。进入二月,随着阳光上升,万物复苏,雪降基本结束,雷雨天气逐步到来,蛰伏于泥土洞穴中的昆虫亦结束冬眠,开始复苏,故称“二月二龙抬头”。该日,人们讲究吃搅团,削桃木棒给孩子佩戴以避邪。二月二这天,无论老幼都要剃头理发,寓意在能象龙王复苏那样蓬勃向上,全年顺畅。
三月三
“三月三长擀面”,“三月三柳木刀”,都是西峰一带流行久远的民谚。旧时,每到冬季,董志塬一带地面封冻,新鲜蔬菜不再能够见到,人们只能食用一些易存的蔬菜,如洋芋、萝卜、白菜、莲花白,或腌制成咸菜以备冬用。到了三月初三前后,冬小麦返青,小麦地里的“麦辣辣菜”也随之生成,韭菜亦长到一定高度可以食用。所以,人们就把三月三视作一年中第一个能够食用新鲜菜肴的日子加以庆贺。届时,妇女儿童都到麦田中铲麦辣辣菜,或割些韭菜,妇女们则要擀上一顿细长面,炒上一些麦辣辣菜或韭菜以供全家尝新。一些农户还要削斫柳枝做成棒槌或木刀给小孩佩戴。另外,三月三,人们还有赶小崆峒庙会的习俗。
清明节
清明节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以后逐渐演变成节日。西峰周围农谚云:“三月三清明天,家家户户上坟园”。在清明前后,西峰的民众无论是官、商、民、工,都需上坟祭祖。当地风俗,凡坟墓有塌陷者,平日一概不得动土,既是坟头树木,也不能随意栽伐。只有到了清明日,人们方可修整坟陵、植栽树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每逢清明佳期,家家户户都扶老携幼,带上水果祭品,竞相上坟祭祖。每逢此日,墓地上香烟缭绕,人头攒动,烧纸花钱币的、整坟添土的、立碑祭奠的络绎不绝。
三月十八
农历三月十八,大概是庆阳人特有的一个节会了。据史书记载,周人先祖在夏代末年奔于庆城一带后,至第三代孙公刘时,“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渭,取木材,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甚庆,百姓怀之,多从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此后,公刘为周族的发展,曾自庆城南迁至今西峰温泉一带,在此建立都城。庆阳人民为了纪念公刘对庆阳农耕文明作出的贡献,在公刘住过的温泉乡高家坳修建了公刘祠、公刘庙,周围周族后裔年年在三月十八日这天前往谒拜祭奠,从而形成沿袭久远的董志塬节会。
据《庆阳县志》记载:“公刘庙,俗称老公殿,在县城西南八十里高家坳,清乾隆年间重修。”庙中塑有公刘像,两边有周文王以下37王画像,还有公刘骑乘过的青白两匹大马。自很久以来,每年三月十八,董志塬及其周边四里八乡的人民,都要通过各种方式,携老扶幼前往公刘庙。据说老公殿求子非常灵验。每逢这一天,老公殿必定人山人海,香烟缭绕。有些群众甚至起五更,步行几十华里前往。求子、祈富者络绎不绝,其盛况甚至超越了周围的各个佛寺道观,反映出董志塬周围居民对公刘的深切怀念和崇敬。
四月十五老城庙会
老城祖师庙是西峰城区影响最大的道观。有趣的是,老城祖师庙正殿供奉的既不是三清四御,更不是太上老君。中间端座关公,左边为王重阳,右边为文曲星文昌帝君。更加耐人寻味的是,按照道教的说法,关公的诞辰应当在阴历的五月十二日,文昌帝君诞辰在二月初三,王重阳诞辰在十二月十二日。四月十五,本是钟离祖师的诞辰,与上述三位毫不相干。但它却成了祖师庙的庙会。届时虔诚的信徒、看热闹的群众蜂拥而至。小商小贩也借机摆摊设点,做起生意,使最初的庙会逐渐发展演变成为西峰城区一个盛大的节庆活动。每年的这一天,群众去赶庙会。椐传说,老城庙会的签卦和祈雨非常灵验。很多人遇到困难,都要去老城庙上抽签拜祖;遇到大旱,人们也不忘在老城庙搭起戏台唱几天大戏,祈求祖师显灵降雨。
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端午佳节,因逢双五,又名重五(午)节或端阳节。西峰人除讲究吃粽子、焖饭外,还有一些比较独特的习俗。
五月初五,也是庆阳居民沿袭久远的传统的卫生节,其隆重热烈的程度,仅仅次于春节。是日,家家户户讲究早起打扫庭院,清腐除尘。采艾蒿、菖蒲悬置于门窗,以攘毒气,避邪恶。饮雄黄酒,用雄黄洒庭院、涂抹小孩耳鼻,以防止毒虫叮咬驱散瘟疫毒气。
初四,家家用粘米加大枣用芦苇叶包煮粽子,或蒸粘米饭,到初五早晨拌蜂蜜或糖稀凉食。该节日董志塬最大的特色是家家户户的媳妇、姑娘都要在节前以各色彩绸布、丝线精心制作各种香包(俗称耍活),用五彩线合成彩绳——花花绳。端午节这天,儿童们佩带香包,项腕上戴上“花花绳”。香包内还要装上用中草药配成的香料。董志塬的香包,形状大小不一,大体可以分为动物、植物、人物和象征物四大类。动物以鼠、牛、虎、兔等十二生肖和壁虎、蝎等五毒为多,植物以花卉类最常见,人物类主要以“莲里贵子”、“麒麟送子”和《西游记》人物为主,象征物最典型的是“心”型香包。
端午节又叫女儿节,这一天也是妇女休息和游赏的日子。届时,姑娘们也要佩带香包,青年人多以吉祥物看待香包,可以在喧闹中互相抢夺,但更多的则是提前向姑娘们索取,姑娘们也往往以此为快。
庆阳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和粘焖饭外,还讲究吃油糕、绿豆糕。
总之,端午佳节从古至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经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逐渐赋予了新的内涵,发展成董志塬上一个富有特殊意义的民俗文化节日。庆阳的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传统的民间工艺日渐走出了民间艺人的小天地,冲出了庆阳,走向世界。
六月初六
晒衣物,不知从何时开始,庆阳人形成了六月初六晒衣物的习俗。该日,若天气晴好,家家户户都将所有衣物、被褥拿出暴晒。晒完后加上花椒、樟脑或卫生球等防虫蛀药物存放。
乞巧节
旧时,庆阳一带的居民喜过乞巧节(也称姑娘节),每年七月初七晚,姑娘们都要供瓜果于院中,观星赏月的同时,祭奠织女,并在黑暗中穿针,向织女乞巧,先穿上线的即是“巧姑”。一些姑娘自六月初六置豌豆、大麦等在瓷盘中注水出芽,经过整整一个月的生长,到七月初七晚祭织女时,将生长好的豆芽和麦芽盛于加入清水的盆中观其形状、长度,以此判定生豆芽或麦芽的姑娘、媳妇心灵手巧的程度。六七十年代以后该节日逐渐淡化。
中秋节
中秋节庆阳人俗称“八月十五”,是当地比较隆重的节日,俗云“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八月十五,既是八月的中期,也是秋季的中旬。该夜,月亮最圆、最明亮,被人们看作团圆的象征,因此也称“团圆节”。东门人对“八月十五”的重视特别表现在节前的各项准备。每年到八月初十以后,人们就开始磨细面、烙月饼。旧时,居民们的家制月饼很富有特色。有的用黑、白、冰糖、核桃仁烙制成有馅月饼,有的蒸千层月饼,还有的用木模一个一个倒出有不同的图案及“中秋月饼”字样的花色月饼,没有木模的家庭也讲究用碗、顶针、木梳等在普通手工月饼上压出各形花样、图案。八月十五夜,家家户户要在院子里设香案,供奉月饼、水果等焚香拜月,一家人一直要说笑赏月到月亮偏西。
重阳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在庆阳算是一个不大受重视的节日。不过,在西峰东门、老城一带,重阳节也是祖师庙的重要节会之一。每年九月初九前后,老城祖师庙均要请戏班剧团唱3—7天大戏,以祭奠祖师爷的生日。
十月初一
是庆阳居民普遍高度看中的“寒衣节”。当地俗语云:“十月一,送寒衣。”是当地人民很久以来沿袭的一种祭祀祖先的节日。该日,人们要置办纸钱、纸衣、被、褥等,携其它供品前往祖坟烧化祭奠。远离故土的外籍人虽不能亲在坟前祭奠,也都要在十字路口焚化纸钱,给祖先烧送过冬所需御寒衣被。
冬至
冬至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庆阳众多的居民每年在该日也要以家族为单位,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祖活动,因此冬至日在庆阳一带便成了传统的家族祭祖节。每年冬至日,西峰有家谱、影图的家族需轮流侍奉影图、家谱。届时,每户男子(男丁)均需前往拜祭。有些家族的拜祭活动十分隆重,需杀猪宰羊以供奉,以次团结家族,凝聚人心。
腊八
腊月初八,是庆阳传统的腊八节。相传,腊月初八为佛祖释加牟尼的生日,故很早以来当地的大小寺院都兴在该日煮粥祭佛。后来流传民间,成为当地老百姓极为重视的民间节日。该日,家家户户要早早吃腊八饭,并且相互馈赠。腊八饭讲究在初七晚提前做好,第二天凌晨五点左右就吃用。腊八饭用米、豆、荞面、果仁、豆腐、肉菜等煎煮而成,其中的花样很多,除面条、饺子和麻食外,有象征丰收的粮囤、有渴望发家治富的元宝、还有用荞面捏成的各种麻雀头等等。腊八饭不仅讲究早吃,而且要逐日增添,多则一直续吃至腊月二十三,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生活蒸蒸日上。
除此之外,庆阳还有其他一些小型的节日活动,如,腊月二十三祭灶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