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和簪花的民俗(5)

远悦

且看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代重阳节,人们要插戴茱萸避邪,插戴菊花祈求长寿。王维在诗中遥想兄弟们头戴茱萸登高时,一定会发现少了自己这个亲人,含蓄地表达兄弟间互通互感的温馨亲情。又如苏轼《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扶归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表现自己洒脱超然、自适诙谐。黄庭坚的绝笔词《南乡子》称“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白发簪花,不知忧愁,身处逆境,年纪衰老,仍然具有开朗豁达的胸襟。南宋张元干《菩萨蛮》:“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词中没有传统的伤春叹老,而是插花起舞的不服老,同样表达的是豁达乐观。周邦彦写蔷薇谢后的《六丑》:“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则对比花事盛浓时佳人簪花和眼前花事已败不堪簪取,从而表达惜花的心情。诗词中男子簪花的形象,簪花者为写诗者自己,多借簪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然而在俗文学小说《水浒传》中,男子簪花是另一番风味。短命二郎阮小五出场“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披着一领旧布衫,露出胸前刺着的青郁郁的一个豹子来”。小霸王周通到刘太公庄上抢亲,“小喽啰头巾边乱插着野花”。病关索杨雄在蓟州做两院押狱,兼充市曹行刑刽子手,“有一首临江仙词,单道着杨雄好处:两臂雕青镌嫩玉,头巾环眼嵌玲珑。鬓边爱插翠芙蓉。背心书刽字,衫串染猩红。问事厅前逞手段,行刑刀利如风。微黄面色细眉浓。人称病关索,好汉是杨雄”。“人都羡英雄领袖”的浪子燕青“腰间斜插名人扇,鬓边常簪四季花”。《水浒传》里,英雄好汉簪花,鲜花与草莽、娇艳与粗犷、美丽与狞厉、芳香与血腥,真乃极不协调也,然而又是极其真实的。因为在古代,就男子来说,不分身份地位年龄,都时兴簪花。《水浒传》写草莽英雄簪花,只是这种习俗的生活还原。然而,却把从来鲜花与女子、鲜花与士大夫的写法全颠覆了。鲜花与女子相得益彰,是和谐的、美的;鲜花与士大夫,其中有老夫鲜花的对比,视觉上会有鸡皮鹤发与娇艳欲滴的反差、不和谐之感,但是老夫们抒写的怀抱超越了这种表面的不和谐,精神世界的丰盈和鲜花一样有充沛的活力。《水浒传》里,草莽英雄簪花,给我们更多的是感观的刺激。在刺激中使读者获得阅读的满足,正是小说等俗文学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