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认干亲(认义父母)的民间习俗(2)
逢时
相认之后,两家就成了“亲家”。双方家里有红白喜事等,首先想到对方,宴请宾客时安排座席的位置也比较显要。干儿女在三节和干爹妈生日时,要带礼物去探望和祝贺,干儿女十二周岁前过生日时,都要带上老公鸡、馍等礼物到干爹妈家庆贺,干妈都要为干儿女回礼如衣服等,还要“挂锁”,即用红线绳穿铜钱,挂于干儿女脖颈上,一岁穿一枚,以后逐年增加至十二岁。每逢端午节,干娘还要做五色线、香囊送给干儿女,把五色线绑到他们的脖子、手脚腕上,直到十二岁,保佑干儿女安康。也有地方干儿女十二周岁以内,每年腊月二十三带上礼物去看望干爹妈,吃干爹妈家烙的火烧馍,十二周岁以后每年大年初一带上礼物去看望干爹妈,在干爹妈家吃饭,以示一家团圆。
干儿女十二周岁时过生日,要有父母领着,带上红公鸡、猪肉、馍、一丈二尺白布等礼品到干爹妈家“解锁”,也叫“脱锁”。若是红线绳穿铜钱为锁的,干妈要将第十二枚铜钱穿上并戴到干儿女的脖子上。然后,祭祀干爹家先人,并向干爹妈三叩头。随后,干妈将穿十二枚铜钱硬币的红绳从干儿女脖子上解开。若是银锁链,干妈拿出由她平时保管的钥匙,打开链锁。并送给干儿女锅碗筷等,说一些期望祝福的话,意思是孩子成为“大人”了,可以打开羁绊,让他走向社会。干儿女须用双手从身边装馍的篮子里取三次,取出多少不限,递给干妈,生母把带来的白布搭孩子身上,再由干妈取掉留下,并拿出准备好的一丈二尺红布交给干儿女带走。带来的肉切成两块,煮熟的公鸡由生母和干妈各扯一条腿分开,干妈家留一份,另一份带走。至此仪式结束,孩子的父母请干爹妈一同回自家参加孩子的生日宴席。
之后,干亲家之间逢年过节仍然来往,干儿女再过生日就不去干爹妈家了,干儿女结婚时,干爹妈定要到场,举行新婚仪式时干儿、干儿媳要向干爹妈行叩首大礼,干儿媳当众改口喊干爹妈,干爹妈则要给干儿媳红包。
大部分认干亲是永久性的,终身保持有这种关系,干爹妈会一辈子把干儿女当作亲生儿女来疼爱,对干儿女的盖房、成婚、生子等重大活动都要过问,给予必要的帮助支持,干儿女也会一辈子把干爹妈当成亲生父母来孝敬,尽一定做儿女的义务,多方照应。就是到干爹妈老死了的那一天,干儿女都要像亲生子女一样去披麻戴孝,演绎了人世间一则则“不是亲生胜亲生”的动人故事。也有的认干亲是临时性的,少则匆匆一晤,多则三五年,从此各不相干。还有的干儿女结婚后,意味着干儿女成家了,干亲家双方就约定不再联系。
认干亲的对象大部分是人,也有的是物或神灵。物一般有古树、水井、岩石、石磙、石碾、磨盘等,并以物命名,这类“干爹娘”万古常青,生生不息,坚固刚硬,存之长远,寓意孩子健康成长,结实强健,长命百岁。认给古树的,有些是算命先生说孩子命中缺木,有些是认为古树参天,根深叶茂,福荫极广,“膝下”攘攘,一旦拜作干爹,就能保佑娃娃无病无灾,长命百岁。父母一般择“好”上供香,三拜九叩地行大礼,拿出准备好的红绳儿系在树上,算结上了“人树干亲”,然后给孩子取个有枝叶的名字,如“树茂”、“树生”等“常青”的名字。然后每年孩子生日或过年时来这里焚香祈愿就行了。当孩子到十二岁,焚香祭拜还愿,把红绳儿解开,就算圆满。认石头(石磙、石碾、磨盘等)为干亲的,大部分是孩子八字命硬,就选黄道吉日往石头上拴一段红绳,焚香叩拜,认作干亲,以保佑孩子平安成长,过新年时、孩子过生日时要去石头上香,感谢保佑。并起一个像“石头”、“岩石”等跟石头有关的名字。如毛泽东幼时,他的两个哥哥夭折,母亲按习俗让他拜一块石头为干娘,乳名就叫“石三伢子”。认给神灵有火神爷、老灶爷等,这类干爹会保佑孩子逢凶化吉,平安吉祥,长命如意。认给火神爷的小孩,要从小穿红衣,直到十二岁,俗称“十二红”,从鞋到帽、从靴到袜,甚至连裤腰带都是红色的,不仅单衣是红色,连棉衣棉裤也都是红色,代表火。这类孩子乳名叫“红娃”,或者起一个与火有关的名字。每逢孩子生日和春节,家长要到火神庙祭拜,以求关照。到十二岁生日,要给火神爷上供香还愿,方可脱红衣,开始穿常人的杂色服装。认给老灶爷的小孩,除举行认亲仪式外,还要起个与老灶爷有关的名字,姓名的第二个字就用“张”字,因为老灶爷姓“张”。以后每逢生日、腊月二十三、除夕要到老灶爷像前叩拜,寻求庇佑,十二岁生日时举行仪式还愿。
认干亲这种习俗,尽管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如都是为了让小孩好养活和顺利健康成长,都带有较为深厚的封建文化色彩,都富有浓厚的人情味等。随着社会发展,认干亲越来越少,但仍然存在,即使认者,大部分从社交方面考虑,仪式相对简单,关系也较过去松散。这是一种特殊的亲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