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云龙石门摩崖石刻
安顺酱
石门摩崖石刻位于云龙县石门镇。石刻年代为清至民国雕凿,现存有近20余幅。石门摩崖石刻字数少者为单字,多达50多字,既有数米大字,也有厘米小楷;书体楷、行、草、隶齐全,各具风格,可谓古代书法的宝库,令人叹为观止。
石门是云龙县城所在地,地处沘江峡谷,因城南侧两山峡峙,壁万仞如门,故名。石门是云龙县历史悠久,在明代就开井煮盐,是滇西著名产盐集镇,1929年云龙县从宝丰迁至石门后,石门就一直是云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大理州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地区之一。区域内群山纵横怀抱,沟壑深幽,峰峦耸立,县城南山、沘江河畔多是石山、石崖、石壁,为刻石提供了条件。所以,过去的文人墨客们都喜欢在大自然提供的天然石崖上进行题刻来抒发情感,年积月累,代代相袭,留下了一大批摩崖石刻文化遗迹,仅在近1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就有20余处,成为大理州乃至云南省摩崖石刻最为密集的区域,成为一处奇特的人文景观。
这些摩崖石刻所题刻的年代从清到民国,石刻内容十分广泛,有名家墨迹、文人咏景怀古、诗联和佛教警言等。如青云桥西岸的“衮雪”二字,相传为三国时魏国丞相曹操手迹,相传曹操驻兵汉中时曾与部下游览汉中名景石门褒谷峪,见江水白浪滚滚而来,如堆堆白雪,故题。在“滚”旁无三点水,是有“满江皆水,何须再加之意”;刻于虎头山的“第一山”是宋朝书法家米芾手迹,由邑人董惠田从终南山拓回所刻;刻于虎头山的“虎”字为清道光皇帝墨迹,是清道光年间曾任陕西巡抚的石门人杨名飏带回拓刻在虎头山石壁;“云山” 二字是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石门人王九龄请清末政治家康有为题写,镌刻在祖茔后的崖壁上;青云桥头的“碧嶂廻澜”四字则为杨名飏所题。石门摩崖石刻除名家外,但更多的是本土白族文人咏景怀古的石刻,如山水清音、无极般若、路接青云、五云胜景……更有甚者,本地文人的学术争议也作为石刻镌刻在摩崖上,如城边的“山灵笑我”题刻,原在这四字旁边还题刻有“汉属青蛉”四字,意为云龙县在汉代为青蛉县。有人不同意其观点,就在旁刻“山灵笑我”,意在讥讽其错误。
石门摩崖石刻群共保存了明代以来的摩崖石刻20多处,这些摩崖石刻群历史悠久,时间跨度大,众多的名人题款,如曹操书写的“衮雪”,米芾书写的“第一山”,康有为所书写的“云山”,以及地方名流书写的各种文字,具有“名家风范”的重大历史价值。
石门摩崖石刻群不仅数量多,而且字体类型丰富,包括了中国书法艺术中“隶、楷、行、草”四大基本书法,以及大小不一的字迹,各类书法的雕刻都有不同的工艺,所以石门摩崖石刻群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书法中的所有书法的技艺,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
石门摩崖石刻群字体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摩崖石刻不仅是书法艺术,并与当地的山水完美相结合,使书法艺术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重要的人文景观。所以,石门摩崖石刻群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石门摩崖石刻是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项目,石刻笔力遒劲,刻工精湛,充分体现了古代少数民族的聪明才智,所刻内容涉及面广泛,是研究白族历史文化、社会民俗的珍贵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