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永汉现存最大宗族“七刘” 明清岁贡辈出

己亥

龙门永汉现存最大宗族“七刘” 明清岁贡辈出

家族名片

北宋末年,原籍江西紫溪的刘仲明,去官后落籍龙门永汉社潭。经过近900年的风雨,刘仲明的子孙在社潭一带繁衍数十代,成为龙门永汉现存最大的宗族,现有人数3000多人,有着永汉“七刘”之称。永汉“七刘”的集聚地,也从社潭发展成为如今8个刘姓自然村,为:马图岗、官龙围、新园、龙石围、松山下、上埔村、三角夫村、埔田村。这些自然村落,两者相距最远的不到4公里,它们彼此关联,均有刘姓族人的宗祠坐镇,拥有规模宏大的广府建筑,其中,以建有300多间广府民居的马图岗为代表。

北宋末年,近900年前的一天,一名江西紫溪籍男子,偶过增城上龙门社潭,对山水清丽留下美好印象,去官后,他遂卜居此地终老。该男子名为刘仲明(字廷光),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进士,官浙江参政,后因抗疏谪守惠州,卸任后归隐龙门社潭山林。

近900年来,刘仲明的子孙在社潭一带繁衍发展成为龙门永汉现存最大的宗族,有着永汉“七刘”之称,他们的集聚地,也从单一的社潭发展成为如今8个自然村:马图岗、官龙围、新园、龙石围、松山下、上埔村、三角夫村、埔田村。这些村落,彼此关联,两者相距最远的不到4公里,均有刘姓族人的宗祠坐镇,拥有规模宏大的广府建筑,其中,以建有300多间广府民居的马图岗为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大家族,为龙门留下的远不止这些自然村落,它给龙门的人文发展,注入了一股清流。除了历代子孙科甲蝉联,它还为龙门留下了明代一代学术大师陈白沙与龙门学生交游的佳话。

北宋进士卸任后留居社潭

永汉社潭,这是龙门有史料可查的最早的村落之一。从古地图上可以看到,它所在的位置在永汉旧圩以及永汉河大通桥南端,也就是马图岗、官龙围、新园等村落北端。

综合清康熙六年和咸丰元年 《龙门县志》可以得出永汉刘氏先祖刘仲明的“行状”:刘仲明,字廷光,江西紫溪人,刘元城三世孙,宣和年间进士,官浙藩参政,以抗疏谪守惠州,廉慎宽厚,政声卓然,偶过社潭,爱其山水,去官后遂留居之。

刘仲明当时应该没有想到,他的一个动情之举会开启了一个家族的繁盛图景。由他开始,刘氏在社潭一带勤劳创业,繁衍壮大,从单一的聚居地,逐渐分支,方圆数公里内,都有刘氏子孙的居住地,新的村落逐渐形成。

要探寻刘仲明后裔的发展与分支情况,在今天显得异常困难,因为,旧的刘氏族谱在上世纪被毁,很多线索中断,后人能找到的开基始祖九代人的记载,如始祖,宋进士、历官浙藩参政中宪大夫刘仲明;二世祖,文林郎、湖广衡山县尹刘元善;三世祖,谏议大夫刘友梅;四世祖,元乡举特授文林郎、湖广衡山县尹刘文明。

到永汉刘氏八世祖刘菊庄,记载较为详细,刘菊庄生四子:刘耕乐、刘渔乐、刘樵乐、刘读乐,其中,刘耕乐居大园,刘渔乐迁居增城派潭,刘樵乐居龙石围,刘读乐居马图岗,后分出官龙围。

由于资料阙如,刘氏在永汉现存的8个村落的建村时间已无从考证,新中国成立前,社潭附近、马图岗一带共有7个自然村均姓刘,因此,刘姓也被当地人称为“七刘”,尔后,随着行政区域调整,振东村马图岗、官龙围、新园、龙石围、松山下5个村民小组以及上埔村上埔、三角夫、埔田3个村民小组均姓刘,因此,又有“七刘八村”一说。这8个村落,可以清晰地看到以“马图岗—菊庄刘公祠”为圆心,半径1公里、2公里、4公里的同心圆扩散开去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