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陈文龙信仰民俗与中琉文化交流(2)
骏俊君
尚书庙与琉球有关
阳岐尚书庙保存有关于琉球的文物。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科状元、翰林院修撰、福州人林鸿年册封琉球,他虽然没有《使录》留下,但从他为阳岐尚书庙撰写一幅对联:“神风吹久米;荫曜跃维桑”来看,他也在此祭祀了陈文龙,并恭请水部尚书神像上了封舟,随同使团迎往琉球,以作为海上庇护神祈保使团平安往返中琉之间。久米即久米岛,又称姑米山,为琉球西南方界上的镇山。凡琉球贡船从福州回国,中国封舟前往琉球到此,认为进入了琉球国界。陈侃《使琉球录》就此做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嘉靖十三年(1434年)五月十一日夕,见姑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
万寿尚书庙也保存有关于琉球的文物。该庙庙址原为陈文龙在福州的官邸,元代被毁,明时改建为庙。虽经清道光和民国初两次重修,但仍保持明代的建筑程式和艺术风格。占地约1000平方米,庙前不远地方就是江边道头,坐北朝南,原由戏台、酒楼和前后殿组成。前殿供奉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后殿供奉妈祖及其助手千里眼、万里耳和观音,是福州市五座尚书庙中气势最为恢宏、建筑最为精美的一座。据说福州万寿尚书庙是唯一同时供奉陈文龙和妈祖两位海神的庙宇。
文革前,台江万寿尚书庙大殿左右两旁供奉有一身琉球服饰的两尊“番将”。这“番将”即是在完成“册封礼”后琉球国王派遣护送中国册封使团回国时的侍者。此外,庙门额有青石贴金匾额两块犹存,字体刚劲有力。一块在上,直书“旨奉重修”;一块在下,横书“敕封水部尚书”。大殿回廊正上方和中心亭处,前后悬有两块烫金木质横匾,乃清嘉庆、道光帝题赐,上书分别为“朝宗利济”和“保国佑民”。大殿22根方、圆柱上,留下不少名臣、文人的石刻对联,其中包括清道光年问福州与琉球关系内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陈文龙信仰对琉球的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渡海册封琉球共有20多次,使者们大多撰写了使事纪略。例如,同治五年(1866年)赵新册封琉球时,不但恭请尚书陈文龙神像上船,而且回国后还奏请皇帝加封号或赐匾额,奏文如下:“……臣新等幸膺期役,于到闽日遵照旧章,迎请妈祖、尚书、拿公各行像在船保护诏敕。于五年六月十九日舟抵球界之姑米外洋,连日因风帆未顺,水深不能下碇。是日适值暴期,断虹现于东北;午后,黑云陡起,海色如墨:一舟皆惊。臣等焚香默祷妈祖、尚书、拿公并本船所供苏神各神前。入夜,墨云四散,仰见星光,阖舟额庆。又于十一月初十日自球返棹放洋,是夕复遇暴风,巨浪山立,越过船顶,船身几没,复触礁沙,势极危险。臣等复于神前虔祷,化险为平。此皆仰赖圣主洪福;而来往保护诏书、龙节,亦资神力。臣等溯查历届册封事竣,例得为妈祖、尚书、拿公请加封号或赐匾额,此次仍请照旧颁发。” 寻得旨允行。
以上册封《使录》在琉球士大夫阶层广为流传。琉球人民了解尚书庙,他们把福州尚书庙写入他们学习中国话的课本——《官话问答便语》:“这位尚书爷是宋朝人,姓陈名文龙,中状元,出仕做参政官,因国难尽忠,赴水身亡。上帝嘉其忠心,封他掌理水部尚书之职,凡海洋皆属所司。今阳岐地方是他祖家,南台建立有庙,终日商船祈祷不歇。”
陈文龙忠君爱国思想对琉球人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当日本以武力吞并琉球时,许多士大夫冒死前来中国乞师求援,并在琉球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曾在中国留学过的林世功(1841—1880),以陈情通事官身份渡海来榕,又日夜兼程北上乞师。当他知道乞师无望之后,便决定自尽,以全臣节。林世功自杀殉国后,清政府认为林世功是琉球国的忠臣,下赐200两银子,厚葬于通县张家湾立禅庵村(今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立禅庵村)。林世功可谓是19世纪琉球版的“陈文龙”。
综上所述,当陈文龙由人变成闽江口地区船民的水(海)神时,他又成为福建海洋文明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到了清朝,册封琉球的使臣们,就已入乡随俗,将陈文龙与妈祖的神像一起请上册封舟,为自己惊涛骇浪的危险航程保驾护航,而且陈文龙精神深远地影响了琉球人民,陈文龙因此也成为中琉交流的使者和中琉人民友谊的历史见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