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 门楣上的文化瑰宝(2)
以蕾郎
匾额里的“错字”
在许多著名的匾额上,我们都看到过“错字”,其绝妙之处就在于,每个字背后都有它的历史典故,究竟是对是错,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避暑山庄”的“避”字
避暑山庄正殿大门的上方悬有一块匾,上面写着“避暑山庄”四个镏金大字,为康熙皇帝的御笔,仔细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特意加了一笔,是他认为:“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难之避”。原来,皇上是忌讳“避”字有“逃避”的意思,不吉利,所以大笔一挥加上一横,这样就没有“逃避”之意了。
“明孝陵”变成“眀孝陵”
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保护碑上,“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写有“此山眀太祖之墓”,这两处的“明”字却写成了“眀”。
“眀”这个错字很有来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帖》中,“明”字便写成了“眀”。在成都著名的武侯祠内也有,有块匾额叫“明良千古”,其中的“明”就写成了“眀”;新都的宝光寺有“光明世界”匾,上面的“明”字也写成了“眀”;济南市大明湖门牌上的“明”字,同样写成了“眀”。
少了一横的“院”
据说,当年咸丰驾临天津独乐寺,为寺内四合院题写院名,即兴写下了“报恩院”三个字。但字写好后,咸丰才发现自己“献丑”了,“院”字少写了一横。一众随行都看出来了,但皇帝写下的谁也不敢说是错字,正在众人疑惑时,咸丰自我解嘲道:人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划不能写全。
走出国门
日韩深受匾额文化影响
匾额习俗不仅在我国风行,与中国一衣带水、比邻而居的一些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均深受匾额文化的影响,在一些重要场所悬挂的匾额依然使用汉字。
日本从奈良时代就受到了五台山佛教的影响,圣武天皇仿效中国武则天赐额五台山大华严寺的圣举,曾将大华严寺的匾额挂在日本东大寺的南大门上。
韩国首尔很多古建筑、钟鼓亭和重点建筑都悬挂有汉字匾额,以显示古老尊贵。作为始建于1395年朝鲜李氏王朝太祖时期的宫殿景福宫的正门,光化门最初被命名为四正门,世宗七年(1425年)更名“光化门”,取“光照四方,教化四方”的寓意。1968年,韩国朴正熙政府重建光化门。为恢复光化门的历史原貌,韩国政府经过数年调查论证,于2006年12月4日启动光化门重建工程。经过艰难的辩论,韩国国内力排“去汉字化”的杂音,同意使用汉字匾额,并用数字技术还原了1864年景福宫重建时的汉字字体。
越南河内的文庙——国子监是越南第一所高等学府。文庙殿内高悬着一块写有“万世师表”四个大字的汉字匾额,匾上注明是“康熙御书”,正中现供奉有孔子塑像,两侧分别供奉孟子、颜回、曾子等人塑像。
匪夷所思
这里的“门”字不带钩
紫禁城中许多匾额的“门”字多不带钩,这究竟是为什么?
传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南宋都城临安宫殿被火焚毁,有人认为是门字末笔带钩,是火笔,招致火灾;
二是“门”字带钩,“钩”除了可以钓鱼外,还可以钩住一切水生动物,当然也包括象征着天子的“龙”;
三是据说中书詹希原书写明朝宫殿匾额时将“门”字的末笔微微钩起,多疑的明太祖认为这是闭塞贤路,于是将其斩杀,后来明朝迁都北京,但旧习传承下来,所以“门”自然而然没有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