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州石板岩花棍舞
涵亮郎
石板岩花棍舞俗称“打花棍”,因其舞蹈道具“花棍”得名。花棍用长5尺的桃木制作而成,棍径三五厘米,棍身缠裹着红绸绿绸。棍的两端凿孔,穿铁环,缀响铃,挂彩穗,舞动时会有节奏地发出清脆的叮当声。
“花棍舞表演形式简单,对场地、伴奏要求不高,只要几根花棍,锣鼓一响,就可以随时组织一场精彩的表演。”杨松林说,打花棍这项民间技艺,是石板岩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以往是农闲娱乐、春节闹春时的主要活动之一,大家口耳相传,既没人专门去传授,也没人专门去学习。“我小的时候,村里几乎人人都会打花棍。”杨松林说,花棍舞不仅是石板岩人的一项娱乐活动,也是从生活中演化而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杨松林表示,自己作为传承人之一,有责任将这一古老的艺术传下去。
上世纪90年代后,石板岩镇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打花棍艺术一度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而近几年来,随着石板岩桃花洞等地旅游业的兴起,镇政府高度重视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石板岩镇按照空间布局,有代表性地确立了以谷向东、杨松林、郭兰英为传承人的艺术骨干力量。为花棍舞能够传承下去奠定了基础。
石板岩花棍舞在发展过程中代代相传,表达了人们祈盼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从自娱自乐的形式到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花棍舞对研究民间历史长河中人们的精神追求,极具历史和美学价值。
花棍舞的由来与种类
相传,明崇祯年间,身处太行山深处的石板岩人就已经开始聚族而居。由于山高路远、环境险恶,进山出山,人们总会习惯性地带上一根木棍。既可作为拐杖使用,又可防御野兽。山里采伐的黄花木,具有降蛇的作用;采伐的桃木棍,可以降“鬼怪”,又可以助力壮胆。而到了新春来临时,遇到丰收年景,人们就会涌到街上,舞动着花棍跳跃欢庆。久而久之,石板岩人摸索出了几套木棍舞法。此后,为了庆祝和祈福,家家户户、男男女女都打起花棍。
花棍舞表演种类有八棍舞、十棍舞、十二棍舞、立舞、跪舞等,随着鼓点变换队形。
八棍舞:右手持棍,手臂伸直,棍与胸腰持平,右手击棍,棍翻180°,棍左端磕左臂,右端磕右臂,棍左端向上翻90°,磕右肩,再用右手击棍左端,向左翻90°,花棍左端磕右膝盖以上腿部,右端磕左膝盖以上腿部,然后左腿向后,棍右端磕左脚底;
十棍舞:延续八棍舞完成到右端磕左膝盖以上腿部,接着用棍右端磕左脚内侧,再用棍左端磕右脚内侧,然后左脚向后,用棍右端磕左脚底;
十二棍舞:延续十棍舞用棍左端磕右脚内侧,接着用棍右端磕左脚底,再用棍左端磕右脚底,再用棍的右端磕左脚底。韵味醇厚的花棍舞,既充满了热烈的时代气息,又不失浓郁的乡土特色,经久不衰,深受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