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少数民族的耳饰

未蓝澄海

盘点中国少数民族的耳饰

耳朵,作为人体头部最重要而且最显著的部位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装饰的重点。因此,耳饰品具有悠久漫长的历史。科学考古证实,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各民族的先民们,就开始用玉、骨、石、玛瑙、象牙、煤精及绿松石等多种质地、形状各异的饰品来装饰耳朵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了冶金技术以后,金、银、铜等多种金属质地的耳饰品又相继出现在各民族的生活之中。各类耳饰品的出土,尤其是佩戴各类耳饰品的人形器皿、军事器械、铜质女佣的相继出土,进一步证实了不同时期耳饰品的客观存在,并反映了当时不同民族的社会习俗。

纵观近现代我国少数民族的耳饰品,从质地上看,金、银、铜、玉、翡翠、珊瑚、玛瑙,应有尽有,不求一律;从造型上看,耳环、耳坠、耳筒、耳牌、耳挂、耳珠、耳针,形形色色,各具匠心;从使用者看,男女老少,各取所需;从规格上看,小的如豆,大的如盘,短的如扣,长的如串。

云南怒族、布朗族、西藏珞巴族都喜欢佩戴大耳环,尤以海南妇女的大耳环为最,直径可达30多厘米,因此被称为“罗活”(意为戴大耳环的人)。从前,蒙古族男子喜在左耳佩戴大耳环。苗族妇女不仅喜欢佩戴大耳环,而且每耳戴三四个不等。云南基诺族无论男女都以大耳垂孔为美,从孩童时代就开始在耳垂上穿孔,起初用细树枝,之后改用粗树枝,逐步将耳孔撑大,待成年时已达到将直径3厘米的耳挡嵌入的程度。广西龙胜瑶族妇女以佩戴银耳挡为美。它们佩戴的银耳挡中空,可存放针线。由于从小佩戴,所以耳孔很大,且下垂,有的甚至下垂及肩。

耳环,在所有耳饰品家族中,其历史是相当悠久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各民族都广泛地使用耳环。有所不同的只是耳环的质地、大小、粗细、扁圆以及是否镶嵌、刻花而已。有些民族男子的耳环,讲究硕大,显得粗犷豪爽。有些民族女子的耳环,则讲究小巧玲珑,显得精致细腻。为便于佩戴,耳环多数为开口式,也有设暗扣的。西藏珞巴族男子佩戴的镶绿松石银耳环直径4.5厘米,单个重23.5克。云南彝族男子佩戴的大银耳环,直径9厘米,单个重41.5克。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若芹
  • 趣闻 入梦三笙
  • 趣闻 麦玲桑
  • 趣闻 美霞氏
  • 趣闻 与你
  • 趣闻 华乐桑
  • 趣闻 代卉氏
  • 趣闻 佳鑫酱
  • 趣闻 橙里路人
  • 趣闻 南阳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