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传统中秋节习俗

金五

江淮传统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又称秋节、八月节、女儿节、仲秋节,也称团圆节。“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说周代每逢中秋夜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汉代的中秋节在立秋日,晋代则有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成俗。到了唐代,才有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南宋时月饼已被列为节日佳品,节日活动很丰富。清代,各地已形成了拜月、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活动。现在,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以及舞龙灯、点塔灯等习俗。

中秋节,江淮各地除沿袭吃月饼、舞龙灯等一般活动外,还有一些寓意特殊的活动。濉溪人视中秋为庆丰收的节日,当地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年成”之说。巢湖人则在此日看天测雨晴,当地有:“云雾中秋月,雨打月半天”之谚。如遇中秋月蚀(俗谓“天狗吃月”),铜陵人则家家户户敲锣及敲脸盆、铁簸箕等物驱赶“天狗”,有“破锣破鼓好救月”之说。

中秋日,铜陵人还有“送秋”的习俗。送秋,其实为亲戚邻里青年结伙向新婚夫妻祝福。即事先准备一对红烛和一只结芋子多的大毛芋(即芋艿。其意为多添子孙)置于盘上,或用纸扎麒麟,富者用“金麒麟”(银质或铜质,名为麒麟送子),是日夜由一人带领,将毛芋或麒麟送到新婚夫妇床上,并说些早生贵子的吉利话,一人唱众人和。主人热情答谢,并有茶点、香烟招待,甚至设酒宴款待。

1、吃月饼

月饼,俗称“团圆饼”。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不过,那还只是饼形食品。有关吃月饼的描述,直到明代才有记载,《西湖游览志余》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清代,有关月饼的记载渐多,《燕京岁时记·月饼》载:“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淮北灵璧等地称之为“糖火食”。

月饼最初为家庭制作,到了近代则发展为由市面出售,并逐渐形成了有代表性风格的品种: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滇式月饼。

江淮各地中秋节皆吃月饼,且几乎都是在晚上祭过月神之后吃,惟独休宁人例外,一般是在早上吃。天长人在祭过月神后,分食月饼,如有人在外,即留一份或寄去,表示团圆。涡阳人在焚香祭月后,除分吃月饼外还吃毛豆。

2、赏月

赏月,其实就是祭月。古代帝王有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载:“天子朝春日,秋夕月。”夕月即拜月。到了魏晋,已有中秋赏月之举,但此时赏月尚未成俗。到了唐代,中秋

赏月已成习俗,《开元遗事》有“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的记载。赏月最盛时为

宋代,《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到了清代,赏月活动进一步丰富,又增加了“走月亮”的习俗,《清嘉录》载:“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走月下,谓走月亮。”

江淮都有赏月之俗,但一般都是先祭月后赏月。

祭月,又称拜月,俗称祥月亮。供桌,大多摆放在庭院中,如濉溪、长丰、固镇、石台等。但也有固定在某一方位的,如东至将香案设在院内篱笆旁,休宁将供桌设在天井旁。供桌上,摆放的祭品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月饼和时令水果,如石榴、柿子、梨、苹果、红菱角、鲜藕、芋艿(俗称毛芋子)、板栗、枣子之类。所放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环境、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除月饼和水果外,有些地方还加有特殊的供品,如休宁、歙县城乡则要摆上一个大南瓜,长丰要摆上一个大馍,六安要摆上茶水,蒙城要摆上焦馍,天长要摆上鸡头苞(即芡实)、毛豆荚及月宫嫦娥像等。祭祀时,固镇、五河、巢湖是月出即鸣炮敬祭,如固镇当月亮一露出,立刻燃放鞭炮,让小孩磕头拜月,休宁、蒙城是燃烛焚香叩拜,屯溪是点上红烛,全家跪拜,一般则是焚香拜月,如六安、铜陵、寿县、凤台、长丰等。合肥、天长、五河说祭月是为了避雨雪,当地有“中秋不敬月,出门遭雨雪”之谚。

祭过了月神,才开始真正的赏月。人们一边欣赏似镜的明月,一边品尝祭品,如涡阳、六安、铜陵、东至、休宁、屯溪、巢湖、天长、合肥等都是如此。巢湖人在祭月之后,全家团聚在一起,共尝新秋果实,谓分食月。屯溪人在全家往往围坐一处,一边吃月饼、水果等,一边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等到月过中天,才回屋休息。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金五
  • 趣闻 紫杉郎
  • 趣闻 青灯古酒
  • 趣闻 娅廷
  • 趣闻 弘深
  • 趣闻 亚美氏
  • 趣闻 曾琪酱
  • 趣闻 别两难
  • 趣闻 圣杰桑
  • 趣闻 嘉瑞君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