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水乡的民俗风情
困你的牢笼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有着许多独特的民俗风情,无数中外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被“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所吸引,同时被周庄独特的民俗风情深深地吸引。凡是参与这种民风习俗的人们,都会终生难忘,周庄阿婆茶和水乡婚俗,则是周庄水乡民俗风情的两个典型代表。
阿婆茶
阿婆茶已有几百年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形成在明代,到清朝民国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是苏南一种比较普及的民俗活动。
说起喝茶,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周庄阿婆茶已有几百年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形成在明代,到清朝民国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是苏南一种比较普及的民俗活动。
周庄阿婆茶独特而讲究。
第一讲究是泡茶的水。水分天落水和河水两种,天落水不是一般意义上下雨天在屋檐下积蓄起来的水,而是要等用连续两天雨水中第二天的雨水,这样的水才纯净,由此积聚起来的雨水才叫天落水,最好是春天的雨水,既甘冽又清纯,所以,家常一般都用河水,将提上来的河水先放在缸里放明矾“淀清”,使水质做到既“纯”又“净”。
第二讲究是煮水的器具和燃料。煮水器具最好用紫铜吊壶,不用黄铜吊壶。因为黄铜吊壶煮出来的水有铜臭味,所以茶馆店铺所用的一般都是紫铜吊壶。而一般人家买不起紫铜吊壶,大都只能用自己烧制的瓦罐煮水。炉子是用破旧的陶盆、瓦片和烂泥糊制而成,也叫风炉。煮水的燃料用松树枝最好,其次是菜秸秆、毛豆梗、干树枝、竹片等,这样煮出来的水既甘甜又有一股清香。
第三讲究是茶叶的新鲜。茶叶中的上品当属龙井、碧螺春,但一般人家买不起这种高档茶叶。大多人家只能买二三等的绿茶、散片,但一定要是新鲜的,这样泡出来的茶才具备“色、香、味”的特点。
喝阿婆茶,要配备许多茶点、茶果。茶果有南瓜子、西瓜子、香瓜子、花生米、茴香豆、熏青豆、煨酥豆等。茶点是应时令的,有麦芽塌饼、菜花头塌饼、撑腰糕、粽子、青团子、云片糕、橘红糕;还有许多酱菜,有咸菜苋(阿婆菜)、酱姜、酱瓜、萝卜干。几乎所有的茶点、茶果、酱菜都是阿婆们自己亲手制作的“原创作品”。味道的纯正鲜美不知要比商店里购买的好上多少倍。
阿婆茶的饮具一般都用茶盅、盖碗,这样的茶具能把泡出来茶的清香味持久地保持。泡好茶后用盖子盖好,让茶叶里的味道慢慢“滋养”出来,也不能盖得太久,那样会把茶“闷死”,那就没有茶的清香味了,所以泡好茶后,只需稍微“闷”一下,就可以品茶了。喝一会儿,再冲上开水,又要把盖子盖上,没有盖的茶,茶味是出不来的,即便出来了,也很快就蒸发掉了。喝阿婆茶,就是要不断地喝茶、不断地冲开水、不断地加盖,这样泡的茶就会喝得有滋有味。一次性杯子泡的茶,由于没有盖子,即使是最好的茶叶也没有茶的清香味,况且杯子是纸质的,与茶水发生化学反应,泡出来的茶会慢慢变味变黑。保暖杯泡的茶是会把茶泡死、闷死,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茶的味道了。
周庄的阿婆茶一般在正月十五后就开始了,邻里之间轮流作东。上午,东道主就把茶果、茶点准备妥当,茶盅茶碟都洗刷得干干净净。午饭后,被邀请的阿婆们就开始登门了,她们穿着整洁干净的衣服,满脸笑容,怀着走亲访友的愉悦心情来做客。阿婆们边喝着茶,边吃着茶果、茶点,边唠叨着家常,她们把自己的快乐说出来一起分享,同时也在喝茶中化解他人的烦恼和忧愁。她们这种情感的交流都是质朴和真诚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去奥地利维也纳,那里的旅行社老总通过翻译告诉我,到中国旅游,如果不到周庄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凡是去中国旅游的人,都是从机场到宾馆,又从宾馆到景点到饭店到购物商店,所遇到的人都是旅客,看不到生活中的中国人,只有到了周庄,才可以看到原住民在河埠码头上淘米洗衣服,在水岸边空地上下棋喝茶,商店里有磨豆腐的,有光着膀子打铁的,有在家门口做针线活的,你也可以在行人中挤来挤去,这才是生活中的中国人。
阿婆茶已经在周庄延续了几百年,直到今天,周庄原住民还在那里延续着并不断上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