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水乡的民俗风情(3)

困你的牢笼

娶亲的船几天前就要准备了。一般水乡较大的木船有两种,一种是河边子船,一种是蠡墅船。河边子船,船体较宽,但船身较短。蠡墅船船体适中,但船身较长,吃水浅,走得快,一般都用蠡墅船。迎亲的蠡墅船要在船舱搭花棚,棚顶上要盖上大红的绸缎,船上添有大红的囍字。所有船上的用具,如大橹、小橹、竹蒿、跳板都要系上红绸带子,掌大橹、撑蒿子的都是村里的好把手,其余拉绷的小伙子,都是村子里选出来的“绷手”,个个生龙活虎,英俊威武。船上除上下船要用的跳板以外,还要准备一块“摇快船”用的跳板,放在大橹的橹绷下面的船板上,要跳出船体60公分左右,这叫“出跳”。原本一个人掌橹,一个人拉绷,现在变成由近十个“绷手”,轮流拉绷,而且每人只拉两绷半,就是拉满来回两绷,到第三绷拉回去的时候,第二人接上去,有力推出第三绷。这时每个绷手用尽全力,又不断接力替绷,加上出跳、拉绷的人的合力作用在橹上,水中橹板不断地摆动,加上平时用一橹,现在用上了二橹,船在水上就像上了发动机一样,飞快地摆动起来。在小河里是很难舒展快橹快船的,只有在广阔的湖面上,才能实施“摇快船”,这时的迎亲花船,就叫“花快船”。

新娘子的嫁妆是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的。富家的女儿出嫁,当然是不一般的,显得贵重而奢侈,穷人家的女儿出嫁,也是尽可能讲究。按规矩,有几件嫁妆是必备的,第一是被子,好一点是绸缎被面,差一点的花布被面,被面色彩基本上是一红一绿。第二是子孙桶,子孙桶也就是马桶,以前生孩子由“老娘”接生,孩子就生在干净的马桶里。马桶里要放枣子(早生贵子的含义)、红蛋、桂圆等。第三是针线匾,以前全家所有的衣服鞋帽都是主妇用针线做出来的,所以针线匾是家庭妇女必备的工具箱。还有必备不能少的,如梳妆盒、条箱(衣箱)、脚桶、面盆(都是木头做的)。还有一样东西农村新娘子要带的,就是童篮,用竹子做的,不用拉档,呈椭圆形,比篮子要大,有点像筐,童篮要放新娘的鞋子,今后小孩用的尿布、布袄,上面用蓝色印花布盖着。

新郎家接亲时的礼物,要用一脚肉(带脚蹄髈)、一条肉(肋条肉)、两条大鲤鱼、两根青竹和一些家制蒸糕;女家要收下一脚肉,待等满月时新娘子的弟弟去看望时再带去。还要收下一条鱼,表示“游来游去”(有来有去)的意思;鲤鱼表示鲤鱼跳龙门,年年有余。糕代表“高来高去”,青竹女家也要收下一根,表示两家都节节高升。

新郎送的礼物是公开明白的,但是新娘自己带的嫁妆可以有所保留。古代女人出嫁带过去的嫁妆都被称为“梯己”“私妆”,这部分钱由娘家置办,属于女子私有,一般大户人家给田庄地铺,小户给个几两纹银称为压箱钱,这些嫁妆是必须给的,没有嫁妆的女子会被婆家看不起,而且以后也没有地位,这些钱的使用都是媳妇自己处理,生息和租金都是媳妇自己的,和婆家没关系。这笔钱婆家绝对不能去要,因为这是媳妇私有的,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媳妇说要补贴家里自愿拿出来是可以的,婆家如果去要就会被人嘲笑,是非常不体面的行为。女人死后,嫁妆作为一笔单独的财富分给自己的儿女。

水乡婚俗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直到镇村通公路以后,汽车替代了木船,才使延续了几百年的婚俗成为历史,但周庄为了传承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出了“水乡婚俗”系列活动,已成为中外游客喜欢的旅游项目了。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峻熙君
  • 趣闻 书妍
  • 趣闻 庆叶子
  • 趣闻 喜英酱
  • 趣闻 幼珊
  • 趣闻 习羽皇
  • 趣闻 傅香子
  • 趣闻 懵懂时期
  • 趣闻 畅畅酱
  • 趣闻 寒江天外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