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大路 逐渐逝去的古道
凌夜鸟
成都的东大路,是成都沟通川东方向的必经之路,最早在蜀汉成型,史称蜀巴大道。魏晋南北朝时期,驻防武康郡(今简阳)的车骑大将军强独乐等11位将帅为称颂周文王宇文泰平定南方,使得此道得以重新开通,特意在龙泉驿区山泉铺东面的显益之岗大佛寺为其建记功碑(即北周文王碑)。唐代正式将此道称作官道,北宋诗人文同所撰《和提刑度支王店鸡诗》,其中有“王店有邮吏,养鸡殊可笑”之句,“王店”即现在的龙泉镇,说明宋代龙泉驿已经是政府通邮的重要通道了。
唐宋时期,东大路已经比较繁华了。证据有三:一是山泉铺东面半山坡的唐三教场及石佛寺自唐宋至近代一直有文人题刻,尤以唐宋居多;二是从东大路上龙泉山不远有宋代建的“少休亭”;三是宋代袁辉的《通惠桥记》,对当时的繁荣景象记述最为生动,说当时的东大路是“商贾轮蹄、往来憧憧,不减大郡”。
至明清,开始普及驿道,东大路就是从锦官驿至龙泉驿再到阳安驿的正线,直线距离最近,人员和消息往来最便捷,经过的地方有:得胜场、沙河堡、黉门铺、大面铺、界牌铺、龙泉驿、山泉铺、柳沟铺、南山铺、石盘铺、赤水铺、九曲铺等。
根据明天启年间冯任修的《成都府志》(当时简州隶属于成都府)的记载:龙泉驿,旱夫六十名,该银四百三十二两;号衣三两六钱;厨子六名,该银四十两二钱;马四十五匹,每匹三十两,共银一千三百五十两,供应银二百四十两,每年共二千六十八两八钱。其总规模在成都府22个驿站中仅次于成都城外的锦官驿,但无论人数还是马匹都多于地处简州州府的阳安驿。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东大路上有大量过往的官员和需要派发的文件。
由于成都历来就是一个消费城市,很多川东的物资要运往成都,为省力,客商往往愿意走水路。东大路北支线作为商道开始发达起来,金堂县五凤溪因处在沱江旁边,成为客商卸货的重要港口,很快繁华起来。随之而来的是洛带镇成为成都东门最大的商品中转站,这才有了民间谚语“运不完的五凤溪,搬不空的镇子场(洛带),装不满的成都府”。这里的搬不空,是指东山上的柴禾,以及川东输送来的油、盐、糖、烧酒等物资。因为镇子场交易规模较大,所以有“成都东山五场镇之首”的称号。(另外四个是龙潭寺、西河场、石板滩、廖家场。)由于五凤溪到镇子场基本上是山路,崎岖不平,所以客商只有靠肩膀挑运货物。而镇子场到成都府的路面相对要平坦、宽敞些,客商可以挑着货物进成都,也可以用独轮车把货物运进成都。
此外,还有一条线路是从成都府出发,经过洪济桥(九眼桥)、新店子(新兴镇)、柏合寺,再翻长松寺到贾家场,叫东大路南支线。柏合是传统的东大路南支线的重要节点,从这里往东翻龙泉山到贾家、简阳,往南可到达仁寿(即所谓陵州古道)。
民国17年(1928年),成渝公路成简段建成通车后,东大路上这种传统肩挑背磨的运输方式,逐渐被滚滚的汽车车轮所替代,镇子场(洛带)的经济地位开始衰退,逐渐被龙泉驿赶超。如今,洛带古镇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龙泉街道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东大路遗迹也所剩不多了。据调查,成都东大路上保存得最好的是山泉铺至茶店子的一段古道,至今仍有山人行走其间,步履如风。
总之,东大路在古代是比较繁华的,既是官府传递文书的重要通道,也是民间货物往来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