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夷始制墨 墨的发展史

傲阳酱

邢夷始制墨 墨的发展史

墨,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文书工具之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房四宝之一,它不仅实用,而且也是一件融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艺术品,具有收藏和鉴赏的双重价值,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文人对于墨甚是喜爱与重视,常用“玄霜”、“乌玦”等属于隐士性的别号称呼他,看似单调乏味,却是古代书写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也正是这个中国独创的材料,才成就了中国意蕴深厚的书画艺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墨的历史。

国内先后发现的文化遗址来看,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在陶器上用黑色来作为装饰。从殷墟发掘的甲骨中,也存在着墨书甲骨的现象,可见当时古人会用墨或朱砂涂于甲骨所刻的文字上,以示清晰。而这些大多都是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说到人工制墨,应追溯到西周。

《述古书法纂》载: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相传擅长画画的邢夷在无意间,发现灶炉下的锅灰粉末细腻,颜色又十分乌黑,便将锅灰和水混合,这也就是中国最早的墨汁。随后,邢夷又觉得这样却不是很方便携带,于是将糯米粥、松炭和锅灰混合搅拌,经过揉搓后变成方条,晒干后,只要加些水磨一下,就可以写字作画了。历史称这墨条,以及制作方法为“邢夷墨”。

到了秦汉,大多用松烟、桐煤制墨,后期则分为石墨、油烟墨和松烟墨。三国时期魏朝出现了制墨名手韦诞,字仲将,采用上好醇烟为原料制墨,墨质松软,史称“仲将之墨,一点如漆”。韦诞不但善于制墨,还将自己制墨心得与前人制墨经验相总结,著《合墨法》,详细阐述“墨之大诀”。

唐宋元时期制墨仍食用松烟、油烟为原料,但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制墨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人们用墨也十分广泛,就连人们往来馈赠,都会以墨相赠。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较为出名的李墨、徽墨,也奠定了徽州制墨业的地位。

自宋以后,墨逐渐成为文人书案上的陈设、欣赏品,要求墨质精良,而且追求形式与装饰美观,这就促使墨形成了一种工艺美术门类,成为人们珍藏的艺术品。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的诗句,正是这种风气的写照。这种玩墨鉴赏之风,至嘉靖、万历时期更加盛行,并开始出现了成组成套的丛墨,墨的装饰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已达至纷然不可胜识的地步。这种丛墨注重形式变化多样,图案装饰新颖纷呈,也讲究外部装璜。

明代经济更加繁荣,制墨业也因文化艺术的发展在品种上有所增加,除了有实用目的外,在观赏和收藏上也有着一定的追求。在制墨流派上,当时出现歙派与休派。歙派墨品风格崇尚富丽堂皇,刻意摹古,先驱代表人物有罗小华、程君房等。休派墨品风格以质朴取胜,注重实用,尤擅长集锦套墨,以邵格之、汪中山为代表。当时以歙、休为两大流派,虽墨派不同,但皆具特色,共同奠定了徽墨的基础。

清朝制墨仍以“徽墨”为代表,除了歙、休为两大流派,以普及墨为主的婺派也开始崭露头角,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贡墨、自用墨是清墨一大特色,另一大特色就是集锦墨,把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雕刻、漆器、纺织、刺绣、螺钿、裱糊等工艺与艺术,完美神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综合性的艺术品品种繁多,组合巧妙,绘刻精美,装潢考究,有墨品中交响乐之称。

现如今,随着人们艺术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关于墨的品种及创新也越来越多。正是有了墨,才会有依据墨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变化的水墨画出现。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良才桑
  • 趣闻 雨凝
  • 趣闻 文玉氏
  • 趣闻 怀芹郎
  • 趣闻 俊弼郎
  • 趣闻 好伈妳@
  • 趣闻 拥我家驹
  • 趣闻 任我闹
  • 趣闻 梓桑酱
  • 趣闻 曼蔓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