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户县迎城隍 俗称“接爷”民俗
雨凝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庸神即城隍神。
汉代,纪信救刘邦的故事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第一上》及地方相关资料上均有叙述。刘邦得天下称帝后,厚赏、追封纪信,并赐黄袍加身,择上林苑自己打猎休息之地,修建大型庙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朱元璋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城隍庙全国大小城镇都有,唐以后郡县皆祭城隍。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式诏令各府州县均设城隍庙并加以祭祀。户县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早于西安府及邻近各县。户县不仅县城有城隍庙,大王、秦渡、祖庵、庞光、赵王、涝店、甘河诸镇皆有。县北还有三尊游城隍,更是独具特色。“各合数十村为一社,轮流迎送。每岁皆于冬十月报赛,角胜斗靡,竞相夸耀”(见民国二十二年《重修户县志》)。
相传大城隍为纪信,户县纪家庄人。汉王刘邦麾下大将。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相争中,项羽大军围困汉王刘邦于荥阳,在万分紧急的关头,“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宣曰“城中食尽”,甘愿请降。项羽信以为真。楚军闻讯,皆呼“万岁”。刘邦趁机与数十骑从西门逃走。项羽怒杀纪信。纪信忠心救主,舍生取义,被尊为城隍。又传纪信之妻为户县什王村人,被尊为城隍婆。大城隍社由十九堡组成:王守村、什王村、真守村、小王店、留南村、下马营、余姚村、三过村、祁村、渭曲坊、元村、定舟村、龙台坊、北宋村、康王村、傅村、凿齿村、兆伦村、梧村。
二城隍韩成(一说为吕仲信,明代户县知县,曾修吕公河),从朱元璋起事于徐、泗。屡立战功 ,升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专司宿卫。从朱元璋攻陈友谅,鄱阳湖代太祖死,追赠高阳郡侯。子官至都督。韩成是朱元璋称吴王时的部将。在一次与陈友谅的水战中,朱元璋的座舟被陈友谅部将张定边所率船队重重包围,朱元璋身边战将伤亡严重,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形势十分危急。朱元璋的座舟在混战中慌不择路,搁于浅滩,为陈友谅部将陈英杰所困。朱元璋见状哀叹道:“孤舟被围,势不能动,虽有神鬼,亦何能为!”
这时,与朱元璋外貌相似的韩成挺身而出,对朱元璋说:“臣愿代死,以报厚恩。敢请主公袍服、冠履,与臣衣更换。待臣设计 ,以退贼兵,主公便可趁机与众将逃脱。”朱元璋感动地说:“我岂忍卿之死,以全我生。”这时陈英杰指挥的战船已越逼越近。韩成和诸将不容分说,七手八脚地扒下朱元璋的衣冠,换上韩成的衣履。朱元璋问韩成有何后事交待。韩成坦然回答:“臣一身为国,岂复念家。”说完站立船头大呼道:“陈将军,你若能放了我的部下,我就投水而死。”陈英杰以为他真是朱元璋,于是当即答应了下来。韩成遂投身入湖,壮烈牺牲。韩成后被追封为高阳侯,并敕封其为都府城隍。据传韩成是户县韩村人,夫人杜氏 是李伯村人。在县城北一公里处有韩成墓,号韩仙冢。二城隍社由二十一村组成:牙道村、野口村、真花硙、显落村、秣师坡、南庆叙、韩旗寨、坡头、周店、李伯村南堡、李伯村中北堡、崔村、坳河村、赵王村、小寨、西羊村、孝义坊、东韩村、郭村、东羊村、文义村。
三城隍周苛(一说为明末户县知县张宗孟),汉王刘邦麾下御史大夫,守荥阳。楚汉荥阳战斗中被楚军所擒。项羽曰:“周苛若为我将领,可封万户侯。”苛骂曰:“我虽被俘,决不做汉王的敌人,你还不快投降汉王去。”项羽怒而烹之。《长乐图经》云:“苛为项羽烹,高祖念其忠烈,命州县祀之。”据传周苛是江苏沛县人,早年曾在户县为官,夫人王氏,户县三旗村人,配享祭祀。三城隍社由十三村组成:皇甫村、邪里(今称东、西宁羌)、洪洞庵、中原寺、六老庵、百福村、南河头、西坡、三旗、索家庄、陂头、元王村、晋侯村。
每个城隍都有自己的享地和游区,按照议定的路线和次序,一年一村,轮流迎送、报赛、治祭,相沿成俗。三个城隍的游区涉及53个村堡(按现建制为93个村),且多为大村,人数占全县三分之一以上。旧志记载:乡民“去本就末,崇侈靡,远先皇,又喜享赛神,倾囊不吝”,“甲村报赛后乙村迎谒时,每扮文武祭官,旗旄导前,骑卒拥后,高牙大纛,金鼓喧阗,观者云集,颇极一时之盛,官吏禁之不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