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正月初三民俗 三重日送穷(2)
惜蕊酱
三重日送穷
关于“三重日”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三重日”即“送穷日”的谐音,一说“三重日”即“生虫日”的讹音。这一天,赣南、闽西客家不进菜园摘菜,也不作其他任何采集农活,以免农作物“生虫”。
在赣闽粤客家源流区,年初三的主要民俗便是“送穷”。
“送穷”习俗早在汉唐时期便已经形成,只是送穷的时间先后不一、各地不同。唐代韩鄂《岁华纪丽》载曰:“孟春晦日(即农历一月三十日),甫聚行乐,送穷。”唐代诗人姚合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北方汉族关于“送穷”习俗的来源,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上古颛顼帝时,宫中生下一个男孩即颛顼之子,他身材赢弱矮小,喜欢穿破衣服。每次给他穿新衣服,他都要故意弄破后再穿,所以宫中人叫他“穷子”。后来穷子死于晦日,为他送葬时,人们说“今日送穷子也”,于是“送穷”就这样流传下来。“穷子”本来是作名字称呼的,后来民间把它作为“贫穷”的“穷”,将家中垃圾扫出门叫“送穷”。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中“送穷鬼”条,说的“送穷鬼”时间是正月初六。
客家人的“送穷日”有自己的传说:从前有一对夫妻穷得没法过日子,商议为妻的(李氏)改嫁给一个员外做侍妾,李氏要暗中资助前夫。当年春节前夕,李氏偷偷把一些银子塞进年糕里,暗中送给前夫,丈夫拿着年糕回家,过渡时,船工要过渡钱,李氏丈夫身无分文,只好把年糕送给船工。回到家中考虑身无分文如何过年?只好再去找李氏求助,李氏告知年糕中藏有银子,丈夫说明过渡时已把年糕作过渡费送给了船工,李氏痛骂前夫“死穷鬼!”,为回避家人而匆匆离开了。其前夫也只好躲进柴房,忍不住一夜饥冻而死去。事后,李氏怕惹出事端,便一把火将柴房烧掉。到年初三,李氏打扫余灰倒入河中时,路人见了便问她做什么,李氏答曰“送穷鬼”。年初三到垃圾的习俗从此逐渐相传开来,人们争相仿效,以至年初三就成了客家人的“穷鬼日”。
客家“送穷日”还有一则传说,据五代《录异记》载有“如愿”的故事:庐陵(今江西吉安)欧明过渡彭泽湖时,被湖神青洪君请去作客,待之甚厚。青洪君一小吏告诉欧明,当青洪君问需要什么时,你只要答“如愿”即可。果然,青洪君问欧明“何所须”?欧明依照那小吏教的话说了,青洪君不得已,只好将自己的婢女如愿送与欧明。欧明把如愿带回家后,凡他有所求时,如愿皆能很快给他满足,于是家境“数年后大富”。可是某年年初一如愿起床晚了,欧明就棒打如愿,如愿最后化身躲入粪帚。欧明又用木杖击打粪帚,叫唤如愿,如愿再也没有回来。从此,欧家逐渐衰落了。以后,民间就有了年初一藏粪帚的习惯,生怕不小心将“如愿”扫走,失掉家中财气。今天,“如愿”的故事已很少为客地所知,但是不动扫帚的古代遗风在客地却一直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每到年初三,家家户户清扫垃圾,并焚香烧纸将其送出屋外,放在路旁,意味着“穷去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