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龙文化(2)

仙剑问情

中华各民族的舞龙习俗同样精彩纷呈。

闽东地区畲族传承有“舞龙头”祭祖仪式,由日、月、星等组成仪仗队,龙头用精木雕成,涂上色彩,显得古朴、庄严。祭祖时,执龙头者随着鼓点作出各种动作,或进或退,或舞或止,或跳或蹲,表现了“九龙”出世及成长的过程,包含有“九龙出世”、“东海嫁水”、“行云布雨”、“深潭求亲”、“九龙归位”等套路。

四川济州龙溪一带羌族则有“舞麻龙”祭祖的体育活动,表演者腰间系一串铜铃,女的手执一根扎有彩球和彩带的彩花棒,棒上镶铁环扣和铜铃;男的手中的彩棍,一端用麻扎成精美龙头,另一端用拖有七米余长的麻髯为龙身。锣鼓声起,龙首时低时昂,麻龙飞舞,花棍旋转,龙击花棍,球戏麻龙。龙身甩动中发出的啪啪响声,与腰间的铃声,棍上的铁环声,歌声、鼓声、呼喊声交织混合,有耍花棒、龙凤相会、神棍戏麻龙、跳神棍、麻龙追彩霞等套路动作,风格独特。

土家族也有用板凳作“龙灯”的习俗,但多为独凳,舞者两人、三人均可。两人舞是一前一后,三人舞是前二后一。舞蹈动作有“河鹰展翅”、“黄龙缠腰”、“猛虎下山”等,舞龙活动时间也多在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

客家龙文化

每年的11月3日,是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镇水族同胞的水族新年“端节”。节日里,水族人都要舞水龙庆贺。水龙由蜡染土布制成,内部分节,外观浑似一条整体的长龙。表演者走家串户或沿街舞龙,围观者以水泼之,舞龙人与龙都被淋得全身湿透,以此祈求天降甘霖,风调雨顺。泼水越多则预示越吉利,来年的五谷越丰茂,因此周围村寨水族人人都来参加泼水舞龙。湖南湘西土家族则有泼水龙祭神求雨仪式,一旦出现旱灾,当地头面人物就会出来组织泼水龙。土家族水龙有龙头一个,龙身九节或十一节,都不糊彩纸,不披布,只通插柳条,取“愿得柳枝甘露水”之意,并有鱼、虾、蚌、蛤等“执事”陪衬。舞者赤膊上阵,按“四门架子”、“八虎拳”、“苏公背箭”、“猛虎跳涧”等套路表演。

此外,侗族、仡佬族以及部分汉族地区的舞草龙,也充满着粗狂、野性、古朴的艺术魅力。侗族民间每逢重大节日,总要舞起草龙祈福。草龙用当地所特有的糯米秆草编制而成,一般长达20米,做工精细,惟妙惟肖,被誉为侗家一宝。仡佬族草龙也是用禾秆草编成的。编织者先编一条长长的草帘,编到最后分三个叉略往上翘起,象征“龙尾”;把草帘的另一头反折一层做两个弯角翘起,形似“龙头”;中间每隔二米扎一小捆椭圆形禾草,串上一根竹子做“龙身”。在龙头前面单独做一个圆形草团作为“龙宝”(龙珠),再进行一些装饰,在龙头、龙身、龙尾挂上一些彩纸,便在村头村尾舞起来。过罢春节,人们将草龙拿到河边烧掉,送龙回龙宫;平时如果村子里遇到什么灾害,或者久旱不雨,也扎草龙去河边焚烧,祈求“龙王”消灾、降福或降雨。

广东湛江市赤坎区调顺村的草龙舞,直接承袭着闽南传统文化的民间舞蹈。调顺村原是环海孤岛,每逢佳节,村民便以稻草、渔网、竹篾等材料编扎成草龙娱乐喜庆,元、明、清已颇为盛行。其造型独特、舞蹈粗犷。安徽歙县农民则有秋收季节舞草龙庆丰收的习俗,以感谢龙恩浩荡。

内容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