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城固县 西汉博望侯张骞墓
赴情深
博望侯张骞的故里在城固县。他的纪念馆和他的墓冢建在一起。城固县距汉中市30公里,纪念馆在县城西北四公里处。远远就望见高大的古柏,郁郁葱葱。
在中国的历史上,张骞是一个值得大写特写的人。他是历史上走出华夏地盘带有明确外交任务的第一个外交部长,也是带着中国特产丝绸、开拓丝绸之路、与外国进行以物易物货物贸易的第一个外贸部长;他是中国历史上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打开国门、从外国引进大量物种的科学家,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艺术家;他是深入不毛、走过天山、翻越过帕米尔高原、探索过澜沧江大峡谷的探险家、地理学家,也是代表汉朝访问过几十个国家的亲善大使;他是和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者进行过面对面斗争的军事家,也是在华夏大地上建立过有史以来第一个外来物种大规模引种训育基地的农业科学家。
站在博望侯张骞墓前,我忽然想到我们今天这些人,都是他老人家一生劳碌的最大受惠者。我们时常吃的玉米、核桃、芝麻、葡萄、石榴、土豆、黄瓜、西瓜、甜瓜、蚕豆、大蒜、芫荽(香菜)、洋葱、胡萝卜、包心菜等四十余种食品,都是张骞从西域引进回来的。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是从他开辟的丝绸之路上走向世界的。可是,他的伟大业绩只停留在教科书上,当代传媒对他不公。他没有被写进小说,他没有被编进戏剧,更没有以他为主人公的电影和电视剧。
一对十几米高的石旗杆矗立在宏伟的汉代建筑风格的大门两边。进门是纪念馆,纪念馆后面就是陵墓。墓冢掩映在古柏翠竹之间。古柏很粗,几人才能合抱。墓前两侧,供奉着一对大型石翼兽(当地村民俗称“石虎”)。石翼兽和石旗杆是汉代流传下来的原物,极具考古和研究价值,十分珍贵。墓前有好几道大型石碑,较有名有两块:一块是清代学问家毕沅所题之碑,一块是西北联合大学所题之碑。毕沅在陕南作过官,而西北联合大学对张骞墓进行过发掘。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由平津迁移到汉中城固县,组成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址在城固县小西门外,即现在的城固一中院内。(当时还有一个西南联大,在昆明。)时局虽然动乱,但是在许寿裳、黎锦熙、徐诵明、李蒸、何士骥等教授的主持下,还是对张骞墓进行了发掘。但挖掘工作只进行了外围清理,尚未进入墓室,就被张骞后裔所阻止,只有少量文物面世。现在墓前西北联大所立之碑,正面碑文《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由黎锦熙书写;碑背面《汉书张骞传》由许寿裳书写。黎锦熙是当代著名语言文字学者,他在碑刻中,使用了新式标点符号,这在碑文中是第一次。许寿裳是文学家,鲁迅的挚友。今日我们抚摸着他们的文字,思想起风起云涌的年代,不无沧桑之感。
1944年,国民党在汉中驻军的一名王师长为其母做寿,以打靶为名,派军队将张骞墓包围,从墓西侧挖开一个高四尺、宽三尺的大口子,进入墓穴,盗走何物,没有记载。现场扔下一只一尺多长黑帮白底的靴子,被农民拾起供在附近庙里,但不到半天就风化了。
附近村民对张爷信奉备至,磕头烧香的络绎不绝。一位中年人告诉我们:每年庙会,陵园内树木花卉、竹林植物上,拴满了村民们用来祈福免灾的红丝带、红绸子、红毛线。张骞长眠在这里已经一千九百多年了,还在保佑着一方百姓。
陵园很小,纪念馆内可供参观的东西亦不多。一位老者说,县城西十几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叫“古城”,是张骞晚年颐养的去处,可以看看。我们立即驱车前往。的确不远,就在108国道旁边。村子很大,四周有土城围子,像城墙,墙下有护城河遗迹。资料上讲,此地原叫“胡城”,也叫“胡姬城。”张骞出使西域回来,与胡妻俱还汉中。带回来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乐谱,经常教习演练“胡乐”。晋代曾在这里出土过十二枚编钟。地下应该还有文物埋藏。由于没有保护措施,“胡城”已沦为村居了。
县城火车站附近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中心有一座张骞手持汉节的大型雕塑。有十几米高,是现代人的作品。当年从这里走出去的农家孩子,可能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恩泽千秋、惠及万代的一代伟人。
关于张骞墓前的两只石翼兽,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夏等国,并探索黄河源头。他(从黄河)乘槎(坐船)逆水上行一月多,到了一个地方,只见城郭繁华如内地州府,见一女子在室内织布,又建议丈夫牵牛在河边饮水。张骞在河边拾了两块石头,回来拿给博学家东方朔辨认,东方一看,大吃一惊说,此乃天上织女支机石也!才知道他到过的地方是天上,见过的人就是牛郎和织女。后来演化为墓前的两个石翼兽就是侄女的支机石。此事唐以后多有诗人歌咏之。以至乘槎、星槎、浮槎等词,竟成了外交、出使的同义语。同时也有了“黄河通天”之说。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伟人。建元元年(前140年)即位时,年仅十六岁。此时,汉王朝已建立六十余年,历经汉初几代皇帝,奉行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特别是“文景之治”,政治的统一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进入了繁荣时代,国力已相当充沛,汉武帝即位不久,从来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敦煌、祁连一带曾有游牧民族大月氏,中国古书上称“禺氏”。
秦汉之际,月氏的势力强大起来,攻占邻国乌孙的土地,同匈奴发生冲突。汉初,多次为匈奴冒顿单于所败,国势日衰。至老上单于时,被匈奴彻底征服。老上单于杀掉月氏国王,还把他的头颅割下来拿去做成酒器。月氏人经过这次国难以后,被迫西迁。在现今新疆西北伊犁一带,赶走原来的“塞人”,重新建立了国家。但他们不忘故土,时刻准备对匈奴复仇,并很想有人相助,共击匈奴。
汉武帝根据这一情况,遂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于是下令选拔人才,出使西域,当汉武帝下达诏令后,满怀抱负的年轻的张骞,挺身应募,毅然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
张骞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前138)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联合计划遭到拒绝,大月氏已不想与匈奴抵抗。后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
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