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二月二”各地民间习俗(3)
宸影殇
东北地区
吃猪头肉,放鞭炮
东北的“二月二”民俗,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标志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时,北方的冬闲已经结束,“二月二,龙抬头”提醒人们要抓住农时,适时播种;第二,祈雨,渴望在年初岁首有一个好的开头,一年之内雨水调匀,秋后能五谷丰登,仓园囤满。第三,驱虫,希望农作物有良好的长势,没有病虫害。第四,驱邪,祈求一家老小身体康健,平平安安。
1、剪“龙头”。
在东北,有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人们一般选择过完正月再理发。二月二那天理发,称之为剪“龙头”。剪“龙头”一方面有除旧迎新的意思,另一方面还寓意在新的一年里精神抖擞、生龙活虎。在给小男孩剪“龙头”的时候,还要特意在颈窝处留上一缕头发,称之为“狗不咬”或“龙摆尾”。据说留这样发型的孩子不闹人,还可以驱邪避灾,“好养活”。
2、煎年糕。
煎年糕的习俗由来已久,据《明宫史》记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煎年糕即把发好的黍面压成片,再包上豆沙馅或枣泥馅,然后放到锅里用油煎炸。后来人们为了省事,用煎豆包代替。豆包是东北人传统的冬季常备食物。平常都是蒸吃,在二月初二,豆包蒸熟后,还要把它压平,再用油煎一遍,两面都煎得黄黄的,再做个酸菜炖肉粉,确实是一餐美味。煎年糕的饮食习俗,其意义在于祈祷一年之中谷物不起害虫。关于煎年糕,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歌谣:“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通过这首民谣,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喜庆气氛。
3、吃猪头。
猪是古代祭祀的“三牲”之一。古代给神灵上供用的是整猪,后来,由于用整猪搬运不方便,遂改用猪头。但最后这些猪头都成了人的盘中餐。人们在吃猪头之前,先要以猪头祭祀神灵。宋代的《仇池笔记》中记载的一段故事,说明了这一习俗的起源: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座乡村小庙,却遇上一个喝的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乞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以此赋诗一首:“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鲜美的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特别高兴,不但不生气了,还特封他为“紫衣法师”。后来,人们便认为猪头是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吉祥之物。所以,每年二月初二,便一家人一起吃猪头祈求平安祥和。
4、敲房梁。
二月初二清晨,人们一醒来,最先做的一件事是用小木棍或者秫秸敲打房梁。一面敲击,一面口中念念有词:“二月二,敲房梁,大虫小虫不下房。”通过这些念词,可知这是与“煎年糕”一样,是一种驱虫活动。
5、圈灶。
“圈灶”是非常古老的农村习俗。明朝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说:“乡民用灰自门外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也就是说,早晨醒来,用灶内的草木灰到门外撒一条灰线,把房子和厨房圈起来,再把灰线引回到室内,绕过水缸最后回到灶门处。据说,这个用草木灰画的圈有两个作用:一是驱邪避灾,能把一切天灾人祸挡在圈外。如果家里有人出门在外,要在门口处留一个缺口,以免把家人也挡在外面。二是围住粮仓,钱粮不会外流。圈灶还要在灰线的内圈再浇一圈水,水从缸内舀出不能间断,最后再浇回到水缸内,这就是“引龙回”。有的人家这时还要燃放鞭炮,为的是把“困龙”惊醒,“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醒了,就会及时行雨。可保一年风调雨顺,物阜年丰。
辽宁:满族习俗多
《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满族
二月初二,亦称龙抬头的日子。这个民间节日,在我们满乡新宾居住的所有满族,十分重视,如同过年或过大节一般。妇女们在头节就忙着筹备东西,首要的是“山房草”(亦称苫房草),以及各色布块、五彩绒线等。二月初一动手串龙头、龙身、做龙尾。她们把山房草叶去掉,将秸杆剪成大则二寸有余,小则一扁指宽的节骨,再把各色花布剪成食指指甲大小的圆布。先将二寸来长的山房草杆,串成不超过手掌大的盖帘,用剪刀剪成椭圆形圆帘子,这就是“龙头”。将红、绿、黄、蓝及各色小圆布串起,每个中间串连山房草骨节,作一大一小两个龙身。再把各色布剪成四寸或二寸长的小布条条,将各色布条串拢在一起,也作成两条龙尾。将这两条龙尾、龙身用五彩线串在帘子式的龙头上,整个龙就做成了。大龙即满族老人讲的山苍龙,小龙标志着蛇。大人把它戴到孩子大襟上,祈祷在夏天老天打雷天龙行雨时吓不着孩子;上山采菜、捡木耳、采榛子、捡蘑菇,有龙岗山大苍龙保佑。据说各色布龙身子和五色线避邪,孩子受不着灾,人人健壮结实,个个平平安安。
满族人家在二月二头几天就磨黄米面,二月初一烀小豆馅,到二月二,早早起来炸油炸糕,做豆面卷子。头年腊月宰的猪,先留给祖先,在年三十上供,过了初六,就把猪头放到仓房,这个猪头一直等到二月二磕开烀着吃,此举为“龙抬头”,全家人吃了猪头就象征着今年定会交好运,如龙抬头步步登高。
老满族人崇拜各种龙,认为全家吃猪是为苍龙祈祷,孩子们剃龙头也是为使这条神龙早抬头,特别是孩子们都戴着龙头龙身龙尾嬉乐游戏,把龙的全身都摆动起来,这是祈祷苍龙一跃千里,龙腾高空。
二月二印脾
二月二这天“妈妈令”很多。这天天刚亮妇女们就起来,她们在院子里和大门外的平地上,用硝灰画上各种不同的圆圈,圈内画个十字,在八点来钟,她们把孩子前襟和兜肚解开,让孩子们趴在十字中间,肚子帖地印脾,孩子妈妈则在圆圈旁边祷告着:“印脾十字中,龙盘圈里形,带走腹中病,肚子永不疼”。这段祷语并不是人人都会的。一般妇女的祷词是:“龙王爷、蛇仙,你们保佑我的孩子,不得大肚子食水病。请龙王、蛇仙顺着硝龙画的圆圈行走,多走几遍就把孩子的食积带走消除了”。
这种“印脾”的举动,是提醒妇女养育孩子,饮食有节,不知己吃生冷零食,以免孩子们得上“食积”,亦称“食水”,即腹中有硬块等症状,医生亦称此病为“痞疾”,是消化系统病症。
二月二熏香
二月二这天,满族旗人起大早,在仓房的粮囤子里上香,一个粮囤中插十二根金锭香或绿香。因为把香插在粮食中,烧到香根就自消自灭不能出现意外火灾。
妇女们到处上香,房山墙垛的墙缝中插香,有缝就插,因地而宜,把过年时所剩的香头或是半截香,插在墙缝中,就连房子基础石缝中也插上香。她们也很注意安全,插地墙缝、石缝中的香可以不去管它,而插在窗台上、抱柱的柱缝中的香头,一会儿一察看,直到香火烧尽只剩香灰才放心。
二月二熏香,从院子各处一直点到室内,有缝就插,这一天被称为熏虫日。因为大部分虫子从二月二开始动弹了,这些粮食虫、蛀虫均属害虫,各家在春头子还没等兴扬就熏起来看,妇女们认为这一熏,一年家中屋里不遭害虫。
西北地区
甘肃:蒸花馍等
“二月二,龙抬头”与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体系密不可分,民间在这天有许多习俗讲究,娃娃、大人在这天要剃头,寓意人龙都要抬头、兴旺。这天,农村习俗天不亮不能在河和井里取水,怕误将小龙打出水面,小型木版画《井泉仙童》就是提醒人们保护小龙,以求得风调雨顺。
在甘肃的合水县,每年在二月二要蒸枣山人人花馍馍。花馍馍上面裹着许多红枣,形似一座坐满人的山,故当地人叫“枣山人人”。二月二这天上午吃饭时间,由家庭主妇送到地头,全家先拜土地爷,然后拧下几块花馍向天空抛去,示意向天神供奉花馍馍。然后再由主男将牲口套犁耕地一段。意思是二月二龙抬头,拜土地天神保佑当年农业顺当,风调雨顺,人畜两旺。
在兰州市永登县苦水街村,祖祖辈辈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明代大臣刘伯温在当地斩龙,将苦水街村东西两山山脉斩断,西山青龙、东山黄龙龙脉也被斩断。为了让两条龙“复活”,农历二月二,按照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传统,苦水街村都举行社火表演。
苦水街村用独特的方式在“二月二”大闹社火,祝愿村民生活蒸蒸日上,风调雨顺。按照当地习俗,二月二闹社火隔几年举行一次,每次必须连续闹3年,这时候便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社火从二月初一直闹到二月初三,全村人就像过春节一样高兴。二月二,苦水街村一条南北走向的街上人满为患。街面上人头攒动,人挨人,人挤人,无法行走,沿街村民院落的墙上也爬满了戏耍的孩童。
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响彻猪驮山下,社火表演分为南北街两队,在村中心,两支社火队将太平鼓敲得震天响,彩车、旱船、高跷、铁芯子、丑角戏表演引得村民笑声不断,掌声雷动。青龙、黄龙在人群中上下翻腾,精彩的舞龙表演使整个社火表演高潮迭起,村民们叫绝声此起彼伏。二月二闹社火是苦水街村一大特色,每年都引来周围村庄和兰州三县五区上万人来这里,场景很是壮观。
二月二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前来浪会的人们买大黄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庙会又称“黄梨会”。
青海:波波会等
每逢农历二月二,青海互助县的土族乡村都要举行“波波会” 。
土族波波会,“波波”为土族语,意为法师作道场。俗称跳神。“波波会”是土族传统的民俗活动,每逢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日子,青海互助县的许多土族乡村都要举行“波波会”,时至今日,每年的“波波会”仍香火旺盛,法鼓不停。
青海省互助县土族不仅信仰藏传佛教,而且信仰从汉地直接传入的神。供奉神的寺庙每年都要举行酬神祭祀活动,一些地方没有固定寺庙,也要搭起帐篷神庙进行祭祀,届时要请“波”来作道场。
“波波会”的主要仪式有:竖幡、跳神、招魂、放幡、卜卦等。在神殿前竖高10米的幡杆,埋地60厘米深,寓意为三十三天界和十八层地狱。用黄表和彩纸剪贴的云纹、水浪、万字纹、连环套等花样长幡和长线,挂在杆头,垂落于地,幡杆顶端横置两齿叉,叉尖各戳一个大馒头。因幡绳端拴着包有五色粮食、红枣、花生、水果糖、硬币等物的“粮蛋子”。
“波波会”的高潮是最后一天,作道场时把所有供品拿到广场上,煨桑、上香、点灯、磕头祷祝。然后由大法师领班,其余法师随其后,手举法鼓,身穿法衣,头戴法冠,齐敲鼓点,高颂祷词,左族右转,前移后挪,还做各种动作。法师跳神一般约二三小时左右。随后大法师还要做法招魂,把一小瓷瓶勾倒,意为勾来一童男魂酬神。所以每到“波波会”时节,群众都给男孩佩戴一个装有蒜、五色粮、五色布的小红布袋,以免被勾掉魂。
放幡时,众人围观抢“粮蛋子”和杆头馒头,得馒头者生“状元郎”,得“粮蛋子”者可禳灾避祸。人们还撕一点幡纸,作为孩子冲邪时用。
山西省:司钱龙,引钱龙,糊狼嘴等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不成节日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秽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一般农村,在二月二时,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
青龙节,在晋南一些地方称为“花潮”。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踏青”。晋东南地区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晋中地区儿童习惯放风筝。一些县讲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晋北地区喜食面条、粉条,名为挑龙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败火、打脏气。吕梁地区喜食煎饼,称为“揭龙皮”。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晋西北地区讲究青龙节大闹社火秧歌,垒砌旺火,盛况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节。
青龙节,晋北地区民间讲究吃灶王爷前的枣山。一家几口人,将枣山切成几块,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归家长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龙节,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身裸体,腰系野布;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凌、粗檩、石磨,大展阳刚之气。当地戏称“合河二杆”。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驱除毒虫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线,称作除瘟。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扫除房屋。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晋北地区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边。
禁忌:忌担水。山西《永和县志》载:“早忌担水,俗谓恐担回龙子。”《中国志·山西篇》载:“把二月二这晚上说成龙出来活动,人们不要去井边、河边打水,也不要在水边弄出大的声响,以免惊动了龙,把好年景给破坏了。
陕西:驱虫,剪纸等
陕西富县一带还流行撒灰围庄墙外的做法,也是伏龙驱虫的表现。后来,也出现用石灰替代草木灰伏龙降虫的做法。
陕西剪纸中的二月二
打灯、挑水、烧香、上供,是“引田龙”;压面、炸糕、爆玉米花,喻“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中间是陕北秧歌“勾灯转九曲”,365盏灯代表一年365天。下边“九曲阵”狮子门代表“二狮镇八方”,龙门喻“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左下角是端灯场景:“男的端灯能发财,女的端灯肯怀胎”;右下角喻示连年有余、五谷丰登。出阵门的伞头唱着:“出了九曲黄河门,男女老少填精神。”“转九曲”能驱邪祛病、延年益寿,有“转九曲,活九十”之说。剪纸图中106人,红火、热闹、欢腾的场面中尽现农家纯朴。
华月秀家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作为三边剪纸的传承人,近30年来,她的上百幅剪纸作品在中外报刊上发表,并被多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先后获“陕西省首届民间艺术绝活大赛”二等奖、“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中国童话剪纸艺术大赛”铜奖、“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展”银奖、“全国青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展评”特等奖、“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金奖等大奖,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授予她一级剪纸艺术家称号。
绥德
炒玉米花,其寓意为金豆开花。人民把炒好的玉米花供奉在玉龙前。玉龙喊:“太白金星,金豆子开花了,放我回去!”太白金星两眼昏花,收起化为大山的拂尘,玉龙便跃上云头,又降甘霖。玉帝怒斥太白金星:那是玉米花!太白金星忙解释说:“把老百姓饿死了,谁给咱供奉烟火呀!”玉帝想想也对,无奈地召玉龙上天。每逢二月二,老百姓边炒玉米花边唱:
为了纪念玉龙的无量功德,人民在每年二月二这天,太阳出山前忌挑水(怕挑回龙头),忌女工,即做针线活(怕刺瞎龙眼)。同时男争理发,女争剪发或撅脸(净面),小孩子穿耳眼。一进正月,无论在家在外,男女老少都不能理发,理了妨舅舅,即对舅舅来年不好。所以在二月二这个俗节里理发的人很多,为得就是图个吉利,借着玉龙的福气,给自己来年征个好兆头--龙抬头嘛。这天早上吃黄米馍,谓咬蝇子。蒸12个龙眼窝窝,排列有序,顶部均有小钵,蒸熟后揭开锅盖看那个钵里汽水多,意味今年雨水丰沛。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伴有唱大戏、搭彩门、转九曲、闹秧歌、花灯、灯谜等古现代搭配的群众性节日活动内容,更能烘托出属于黄土高原农民自己的节日气氛。总之盼望自己在来年消灾免难,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二月二,至此保留在陕北地区,且仅绥德特有的年节习俗即告结束,也是完整年节的句号,同时也是地域性的陕北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展示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