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灵魂信仰民俗(2)

人来疯

五、招魂

据《礼记·礼运》记载,病人刚一咽气,死者的亲属或侍者便拿着死者的官服或外衣,登上屋顶,连声呼喊死者的名字,希望死者的灵魂能够返依其身,再活过来。《礼记·檀弓下》说:“复(即招魂),尽爱之道也,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后世之招魂,多为招生人之魂。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从奉先县(今蒲城)携带着妻子儿女北上逃难途中,经过彭衙县故城(在今白水县纵目乡)附近的同家洼时,受到老朋友孙宰的殷勤接待。杜甫在《彭衙行》一诗中就此写道: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所谓“剪纸招我魂”,就是用白纸剪成一些条子,张贴在大门上,并不断呼唤受惊者的姓名,以招回失去的“灵魂”。

招魂在陕西民间多称为“叫魂”。这种习俗至今仍流传极广,但各地的“叫”法大不相同,下面是几个例子。

横山县认为,久病不愈,或精神不振,茶饭不进的人,是魂丢掉了。其母亲(或其他亲人)左手拿包扎有红布的面箩,右手执一把新笤帚,和另一人来到城隍庙或村子附近的山上。她一面弯腰用笤帚往面箩中招魂,一面拉长声音喊道:“××,跟妈回!”另一人代答道:“回来了!”连续不断。到家后,把面箩拿到病人跟前,再将病人身体翻动一下,以便灵魂附体。

韩城市称招魂为“冠魂”。如有人在外受惊回家,表情痴呆,家人便以为他的魂不全了,要为他“冠魂”。由三个不同姓氏的妇女,带着一只公鸡,一杆秤及患者的衣服,待夜深入静、星星出全之际,悄悄来到出事地点,一人用秤称衣服,一人打公鸡,让鸡叫,然后焚烧冥币回家。一路前行者不停地叫:“××,回来啦?”后行者不断地代答:“回来啦!”回到病人房中后,再次称衣服。如果重量有所增加,便认为魂回来了。因为在他们看来,灵魂是有重量的。

铜川则因孩童受惊后精神恍惚而为之招魂。大人把小孩带到出事地点后,一起往回走。大人在前面,每走三步喊一声:“××,快回来!饿了吃来,渴了喝来!”小孩在后面答道:“回来了!”往来途中遇到人不论亲疏都不答话。俗信婴幼儿魂魄不全,容易散失。所以抱着婴幼儿外出时,也要在一路上招魂。

六、禳解法

民间为防止鬼祸害自己,采取了许多禳(ráng,向鬼神祈祷消除灾殃)解的方法。例如:

在居室中陈设避邪物,如悬挂钟馗画像。据北宋沈括记载:“(唐)明皇开元,讲武骊山,还宫痁作,将愈月,勿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犊鼻,履一足,跣一足,窃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蓝衣,袒二臂,韩双足,捉其小者,刳目而啖之。上问大鬼曰:‘尔何人?’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妖孽。’梦觉,痁苦顿瘳而体益壮,乃诏画工吴道子告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图之。’道子奉旨,晃若有睹,立笔图讫以进。上大悦,批告天下,于岁暮图钟馗像以祛邪魅。熙宁五年,上令画工拓前板(版),印赐两府辅臣各一本。”唐宋时,在除夕挂钟馗像,后来改在端午节。家中有病人者,常年挂在病人室内。

遵守禁忌,也是御鬼的重要方法。民间在举行重大活动,如建房、结婚、埋葬死人及出行时,要挑选黄道吉日,俗信在这种日子里鬼不敢到人间作祟。要避开忌日,因为忌日是鬼作祟的日子。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遵守许多禁忌,如夜间有人叫自己名字时不要随便答应,以防对方是拘魂鬼。

用巫术驱鬼。民间相信符咒对鬼有威胁作用。甘泉县小孩如有病不愈,便由大人从术士处领回符咒。农村中流行着许多可以御鬼的咒语。蓝田县的《吹奶咒》是:

吾从东方来,遇有一池水。

水中有一龙,九头十八尾。

问龙吃的甚?单吃吹奶鬼。

驱鬼的巫术还有“打鬼”、“送鬼”、“炸鬼”等,详见《巫觋类迷信》。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筝痞
  • 趣闻 采蓉
  • 趣闻 碧螺氏
  • 趣闻 文林
  • 趣闻 利云子
  • 趣闻 忆柔郎
  • 趣闻 美偲
  • 趣闻 令慧子
  • 趣闻 比目吻年
  • 趣闻 听云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