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丧葬习俗(2)
倦与恋
棺材使用时间久远,其质地和形式也不同,早在夏商时期已盛行瓦棺,汉代盛行石棺,砖切棺,木棺等。砖切棺、石棺还雕凿有许多花纹和传说故事。今日称之为画像棺或画像石棺。
棺材形式多有变化,有线人家使用的有棺有椁,密封很好。再富有的人家不仅有棺有椁,还用石砖切墓室墓道,其上还要盖享堂,坟旁也盖有孝房,雇用守墓人。一般百姓只有棺而无椁,更无墓室等设备。棺材有棺帽、边绑、前攒、后攒、底、座等名称。有了棺材,孝子也就放心了,死者也有了停放尸体的地方,即阴间的屋子。
大殓 大殓俗称成验,成殓一般为死者咽气后的第二日进行,因为人咽气有窒息的现象,需停放24小时,天气炎热可当日成殓。成殓不只是将死者尸体放棺材内,邳州成殓要做以下事项:
1、请棺 孝子请邻人或丧事帮忙人先将灵床条到一边,再将棺材请到正堂屋。对大门南北放好,棺帽放在一边。
2、铺棺 铺棺一般由主持丧事的先生或地理先生,或明白人去铺设。先铺白绫(白布)铺棺布,上面分别列放七枚铜钱,条放三匹麻秧,再放一堆牛屎和坯块一块。放铜钱俗说“子孙钱”;放三匹麻秧说是“影身草”,二说是“孝到了”;放牛屎谓之“发势”,即后代日子热腾腾的;,坯块土话称基块,基块作尸枕,意为鸡鸣枕,“基”与“鸡”谐音,有吉祥安息之意。其上再铺放上被子作垫尸被。
3、净面 净面俗称揩光或洗脸。移尸入棺前,需为死者整容洗面,仪式一般由家族中一老者主持,也有主持丧事的先生主持。用一小盆或碗盛水,用棉絮团醮水,在死者面部上试擦,从印堂到脸又到嘴角及下额,净面毕,将盆或碗砸破。净面时孝子要在面前,这是生者与死者见最后一面的机会
4、成殓 成殓又叫入殓,一般由族中长老或明白长者与孝子进行,首先用苘匹或苘绳在双脚之上的脚脖处绑好,名为“绊脚索”,意为人死了眷恋家而防止阴魂再走进家来,故用绊脚索绊住。有的将腰连同胳膊一起捆绑,主要作用是以防尸体在棺材中摆动,致使尸体四肢不整齐,有损于在阴间的形象,也有损于死者遗姿遗容。成殓时要把头脸、尸身、四肢整平放正,保持良好的形象。
接着让女儿们、亲属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但在哭时,不要让眼泪滴在尸体上,以防“眷恋不舍”。此时,如果死者是女的,一定要有娘家人在场,得不到舅舅的首肯是不能入殓的,即使入殓,也不要把棺帽盖严紧,更不能“镇钉”;以待娘家人来到时,可掀棺瞻仰遗容后,此后放可扣棺镇钉。尸体入殓时,要把死者最喜爱的器物放入棺内,如眼镜、烟袋、玉器等,分放在尸体两边,或胳膊两边处,尸体上盖上白布和被子,并把尸体两边塞紧,以防抬棺入土时乱动。棺内什物放置完了可让儿女们离开棺边,可以扣棺帽。成殓的棺材称为灵楸,不称为棺木或棺材。
5、镇钉 盖紧棺帽后,就得镇钉,镇钉就是用7根铁钉将棺帽与棺身钉在一起,镇钉后不得开启棺帽;这七根钉,俗称“子孙钉”,据说可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镇钉时,孝子可向死者喊“爹(或娘)躲钉”喊叫直到把七根钉钉好为止。镇钉后,须把棺罩罩在棺材上,棺罩一般为闺女所买,一是棺材装饰,二是表达儿女心情,罩上棺罩,一切灰尘就难以入棺内,入土时也可挡土尘入棺内。棺罩一般为红紫色绫缎,上面绣有龙凤花鸟、人物仙人、传说故事等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