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城县窑头村白龙庙会
弘博
窑头村位于阳城县滨河东路东侧一公里处,西连获泽大桥,晋阳高速公路,南连东南各乡镇,和全省重点高中阳城一中紧紧相连,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目前有662户,1311口人,耕地面积200亩,村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窑头村以李姓,张姓居多,相传清朝时期大多数都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后繁衍后代,生生不息。龙是神话传说中水里统领水族的水王,司雨职,掌管兴云降雨,因此龙王治水成了民间的普遍传说,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民间都要到白龙庙烧香许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凤城镇窑头村的白龙庙始建于唐朝以前,明朝万历34年进行扩建,白龙祭祀活动长期延续,传说四月初三是白龙王的生日,在白龙王生日时烧香,白龙都能知晓,所以很灵验。
历史渊源与传说
传说白龙爷原来是阳城县固隆人,姓白名龙,当他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就双亡了,是舅舅收养了他,把他当亲儿子看待。他长得很好看,凡他出门就有一股清风送程,因此走起路来像飞一样,他特别好动,不能安安稳稳地坐一会儿,他的有些特殊的本领,弟弟们都很羡慕,就是学不来。白龙十五六岁的时候,舅舅叫他学种庄嫁,专门给他指了一块好地,可是他却天天只是早出晚归在地里转圈,眼看别人的地都能下种了,可是他却没动一下,相反却把地踩得硬丁丁的。村里人都笑他是傻蛋,舅舅气得捂肚翻肠,但又舍不得打。等到各家各户都下种了,白龙却在地当中挖了一个深坑,往里撒一泡尿,屙了一堆屎,埋上了一颗种子。过路的看了都笑了,舅舅差点没让他气死。
不久,谷子吐出了穗头,长得很稀罕,比一颗大树还要粗,白龙自此不回家了,白天在谷叶上玩,晚上就躲在谷叶上睡。谷子越长越大,越长越粗,只谷穗子就得两个人抱,谷码看起来很美丽,像雨后的彩虹一样。村里的人和舅舅看了都惊呆了,不知是福是祸。收割的时候到了,白龙告诉舅舅说,明天请四五十人上场打谷,但只准往回扛,不准说话,记住了。
第二天,白龙将那一穗谷收回来了,大家忙得只管收,谁也不敢说话,一袋又一袋,院子,房顶,哪都是,放也放不下。舅舅实在忍不住了,便说:龙儿,真想不到一穗谷子能打这么多,都放满了,再扛回来就没地放了。白龙说:都放满了。舅妈说:你没回去看看,都满了。这么一说,坏事了,满场的谷子不见了,白龙嘴里一面念着满了,一面攀着谷树的叶子一直爬到正顶,两手合十,双目微闭着死去,白龙刚刚咽气,忽然睛天一声霹雳,一团红光照天,随后刮起一股旋风,将树连根拔起,然后连人带谷树卷入空中,扶摇直上,一朵白云飞来马上散开,稳稳地将白龙和谷树托起,飘飘而去,人们目睹这一情景,惊吓得头发都竖起来了。
晚上,村里大大小小,男男女女,都做了同一个梦,梦见白龙说自已得道成仙了,然后化做一条白龙腾空而去。
白龙成仙后,惩恶扬善,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当地百姓都非常敬重他。
白龙庙位于村东,正殿供奉白龙王,其它供奉有白龙爷、牛王、高末爷、关公、五谷、孙宾爷、佛爷、雷公、风神,诸神相敬之,可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清代至明国 是白龙庙香火最好的时期,白龙庙的影响是当时全县最有名的一种寺院,光绪十八年当时的县长叶廷珍还来此进行祈雨,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至今仍香火不断。
相关民俗活动
白龙庙活动由村中的三、四个人组织,领导,通常在三月下旬开始准备,举办的各种费用来源于村民自愿捐献,活动的各种款项由领导者管理,收支要详细记录,并于事后公布于众。活动的具体过程如下:四月初三早上,领导者首先敬白龙王,烧香,叩拜,许愿,祈祷风调雨顺,然后将白龙王的神像抬上神架,谓之“请神”随后敲锣打鼓,头带柳条帽进行游行活动回来后,将神像放回,然后进行戏剧表演,一直持续到四月初五。
从事民间信仰职业者
白龙庙活动的组织领导者三、四人各有分工,除此之外,还有和尚三、四人进行念经,卫生管理,1937年抗日战争后,和尚离去。传承现状
建国后,由于受到无神论思想的冲击,窑头村求雨活动逐渐废弃,但是庙内香火常年不断。1996年以后,窑头村对白龙庙进行了维修,虽然没有了祈雨活动,但村民对龙王的信仰依然兴盛,现如今,每到四月初三,白龙庙活动的内容已转变为烧香,许愿,戏剧表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