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西山洗石庵
怀柔郎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有浔城半边山。”这半边山指的就是桂平西山。桂平西山是全国著名的七大西山之一,从南梁王朝设桂平郡治于西山大窝棚起,渐成为游览胜地;现已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洗石庵就座落在桂平西山上。洗石庵又称下寺。山上有建于宋代的华龙寺,下有清代建的洗石庵,如此庵寺同设一山,为国内仅有。
洗石庵始建于顺治三年(1646年),雍正、乾隆两代都曾修葺,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1978年再度重修。洗石庵进深41.5米,宽24.6米,占地1021平方米。平面布置为三进二院,两侧为厢房,依次建有山门、前院、佛殿(楼上为经堂)、后院、大雄宝殿,为木构架和石柱砖墙混合结构的建筑。
首进是庵门,墙上嵌有清朝时重新整修洗石庵的碑记两块,两旁石柱上刻有庵取“洗石”之意的对联。第二进为三开间楼房,楼下塑有一尊神像。楼上设定经堂,楼的左开间为半青阁,右开间为妙虚楼。正堂后有一小天井,所围3米高的档土墙上塑有云龙,龙身金鳞熠熠发光,泉水在龙口喷吐而出,使小院顿感清新幽静。通过两旁石阶可步入庵中最后一进大雄宝殿,为单层三开间大殿,面阔11.6米,进深11米,檐口高9米;以大红木为金柱,石柱为檐柱,设宝瓶形柱基础,作硬山屋顶,盖金黄琉璃瓦。整个殿堂威严壮观,装饰着色大胆、泼辣,大红、大绿、大黄等各色俱全,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加上夸张的屋脊,纤细的柱基础,岭南特色更为突出。
洗石庵平面布局紧凑,立面造型多姿,是广西保存得最完整、最华丽的庵堂建筑。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寺院。
洗石庵四周风景优美,名胜众多。庵前有唐代建的李公祠,庵后有清朝建的龙华寺及李宗仁建的“飞阁”,还有乳泉,史隐洞等名胜。挺拔峻秀的西山古松巨榕,古木交柯,蔽日参天,泉水瀑布,风景优美。
宽能法师(1895—1989年)是洗石庵最有名望的住持。她俗名龙六纬,祖籍广西桂林市临桂县,青年时曾在北京民国大学经济系学习,后从事教育和经济管理工作。1920年开始钻研佛学,1923年在上海玉佛寺出家,先后拜印光、圆演法师为师。1937年回广西桂林市办素餐馆、居士林和夜校,弘扬佛法。1947年广东曲江县南华寺受具足戒,戒师虚云和尚赐名宽能,并将云门宗法脉传给她,为云门宗第十三代,法号妙虚。宽能法师精通佛学,写有《三乘教义》等著作。圆瑛法师赠诗赞曰:善根宿慧是前因,好似莲花不染尘;失志保贞为佛苑,楷模巾帼有斯人。1949年,应桂平佛教界的邀请,宽能任洗石庵住持,直到1989年圆寂,这位比丘尼在洗后庵住持达40年。
宽能法师是位爱国爱教的佛教徒,她带领住庵比丘尼钻研佛学,严守戒规,进行日常的佛事活动。还发挥佛教“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开办了宗教用品、素餐、食品、旅游工艺品、茶叶种植加工等生产服务项目,不仅实现了以寺养寺,还维修寺庙、添置法器,为培养青年尼众创造了条件。
洗石庵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有“西山茶,乳泉水”之称。庵内当家昌慧法师是名经验丰富的种茶、制茶能手,生产加工茶叶有一套绝技。洗石庵1985年种植了12亩茶地,制作了200多斤茶叶,1986年,洗石庵生产的绿茶在全国茶叶评比会上被评为全国一级名茶。1988年,洗石底加工茶叶2.5万斤,仍供不应求。1989年,洗石庵生产的西山茶又被评为自治区优质名茶,获得了奖励。现在,前来洗石庵烧香拜佛、游览参观的人逐年增多,他们每每争品香葱,赞誉这里的茶“气香、味浓、色绿、持久”,一些国外友人还希望远销日本。
现在,寺内尼众在住持昌慧法师的培养下,都熟练地掌握了一套制茶技术和素食烹任技术。
出家人总是以慈悲为怀,济世苍生,回馈社会。这在洗石庵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998年,桂平市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后,西山洗石庵尼众在时任住持释昌慧法师的倡议下,首次捐款5000多元;并把一批准备放生用的物品转换成大米,及时送到了灾区灾民家中。尔后,她又通过多种形式,把桂平的灾情向区内外各宗教团体和教友通报。于是,在几个月里,洗石庵先后接到香港、广东、北京等地教会尼众、信徒等捐来的赈灾物资,计有大米28.5吨,衣物210箱1万多件(套),现金94300元,总计包括实物折款共250775元。在收到各地捐赠的赈灾物资后,洗石庵分批派出专车直接送到该桂平市金田、江口、思宜、南木等乡镇的灾民、学校手中。
2010年以来,洗石庵弘扬“慈悲济世”、“利乐有情”精神,以“发菩萨心,行菩萨道”的思想,引导众子弟共捐款300多万元,主要有捐资助学、修桥铺路、扶助孤寡老人、孤儿和特困生等公益事业,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弘扬佛法济苍生。正是桂平西山洗石庵尼众爱国爱教、慈悲为怀,才创造了桂平西山洗石庵光辉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