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福山太平顶庙会(2)

俊娥桑

旧时,各村在十六、十七这两天,在登山及庙周围划出买卖交易的范围,如,农具市、种子市、鸡蛋市、畜牲市、杂品市、绸缎市等。十八日这天,日出卯时,吉日一到,前面有雷鼓开道,七七四十九个扎红白英雄巾,身系紧身腰带,鼓身大红色著五谷丰登福字图案,鼓手分成两队,队前有一老者为指挥,一声鼓令,击鼓者手执红绸穗木制大鼓槌,随着击鼓节奏腾跃前进。鼓队后是三眼枪和吹大抬杆,唢呐紧尾其后。紧接是一支庞大的仪仗队,举着旗、伞、钺、斧等各种仪仗;仪仗队后面是抬着猪牛羊三牲“祭品”;后面依次是各村舞龙队和狮子队,还有秧歌、高跷、旱船、花棍的扮耍队。高跷多半是扮成“白蛇传”、“西厢记”等歌颂爱情神话故事为内容的片断和造型。秧歌队后面是具有福山特色的抬阁,抬阁上面将五、六岁的小孩,扮成童男童女,绑在铁杆上,下面一个大架子(木质),用十几人或二十几人抬起,浩浩荡荡,甚是气派。每一个抬阁与抬阁之间,往往夹着一些耍武术的人,边走边耍,步步生风、舒展大方。在山会队伍最后面的是成千上万的百姓,手执香烛虔诚地紧随其后。队伍上山后,便是分类拜神活动。

如逢大旱之年,四乡人则成群结队,头戴柳枝,抬着全猪全羊前来祈求龙王普降甘霖。有一些盼生子女的妇女们,往往先奔观音堂,向着身背负着许多小孩的“送子娘娘”,在娘娘怀抱的小孩间捏一块泥吞下,传说即可得子。一场庙会下来,“送子娘娘”怀抱的小孩两腿之间身子和腿都分了家。

还有一些家有患病的人,直奔“十不全”神和“齁骨神”、“筋骨神”,传说,这位尖顶、眇目、塌鼻、歪嘴、斜颈、鸡胸、驼背、拐臂、瘸腿、跛足,集十残于一身的神,专门保佑人们健康的。

这位嘴上常被上山的人们塞满面酱的“齁骨老爷”,传说患气管哮喘的人,可以把喘病推给这位老爷,自己的病就好了。还有在角落的“筋骨老爷”,他身披麻皮,身前身后放着许多纸扎的拐杖,人若有腰腿痛,则可免去痛疼之苦。

拜完神后便散伙,看大戏。山上除固定戏楼外,在对面也高高搭起临时戏台。两台大戏对着唱,一天唱到黑,昼夜不停,当中午或傍晚吃饭时,演员们便去吃饭,台下的人除一些年老的人去饭棚吃饭外,大部分手拿火烧、油饼边吃边等。台上也不会空场,出来一个太监装束的人,一身丑装手执缨甩,口中念念有词,尽说一些如:“越冷越打颤、越热越出汗、越穷越艰难、越富越方便……”等的大实话,哄人笑。

大戏唱的都是些京剧折子戏,如:《打鱼杀家》、《杨家将》、《三岔口》、《空城计》、《白蛇传》、《西厢记》等,正宗的京韵京调,台上锣鼓喧天,台下人声鼎沸,万头攒动。这真是庄稼人在麦收前的一次节日享受。

庙会期间,四乡外县、外省赶来参加庙会的人也很多。变戏法(魔术),走江湖买野药的,打拳卖艺的,捏面人的,吹糖人的,看相的,批八字、点面痣的……各种玩艺应有尽有。

最热闹要数卖各种小吃的了,福山是烹饪之乡,鲁菜(胶东菜)的发源地,各村的民间烹饪能手早已抢地点,支蓬起灶,煎、炒、烹、炸各种海鲜,还有一些卖熟海鲜的螃蟹、板子虾、对虾、海螺等海货。面食有抻福山大面、福山油饼、饽饽、莲子、肉火烧、炸面鱼等,还有卖凉海菜凉粉、老豆腐等,真是集民间烹饪之大全的地方风味大观。

入夜,是山会黄金时刻。此时,戏台上名角纷纷登场,人们在灯火下不断喝彩。但也不要忘记,在这时刻那些光棍汉和刚刚认识的姑娘、寡妇早已躲在阴暗的角落里说悄悄话……

遗憾的是太平顶的古庙群。这自唐初、金、元、明、清一千三百余年,凝结着福山人民才智与聪慧血汗结晶的古庙建筑在1938年遭到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庙炸物毁,但山会的传统仍然沿袭下来,庙会这个具有“活文物”价值的传统文化事象,随着社会发展,变成了今日农民交换农业科学技术、发财信息、先进农业机械工具、优良品种的一种特殊贸易市场。

一些流落在海外的老华侨及港澳台侨胞,回乡提起孩提时代赶太平顶庙会,禁不住手舞足蹈、热泪横流,回忆着那当年的热闹场面。

如今,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四面八方,邻县市的富了起来的农民都涌到太平顶上,在过去古庙遗址基石和残瓦碎砖的废墟上,依旧搭起台来唱大戏,进行着现代化农业机械贸易。四乡八镇的农民依旧还组织传统的文艺活动、民间艺术,雷鼓、抬阁、高跷、秧歌、旱船,又登上了山。

目前,福山区政府也正顺应民间习俗,因势利导,将一年一度的四月十八太平顶庙会改成全区物资交流大会。区政府还考虑恢复山上一些名胜古迹,增加一个别有情趣的旅游景点,不久的将来,这里也许会变成胶东半岛一处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的舞台。

内容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