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城区阳明路的来历
南儿
在吉安城区中心有一条阳明路,它是沟通城区东西交通的主要街道,两旁成为城内最繁华的区域。这条街道命名为“阳明路”,是为了纪念明代曾经在庐陵做过知县的大思想家、政治家王守仁的,“阳明”是他的号。
王阳明(1472年-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中国浙江余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中进士后在朝廷任职,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山区。
两年后复出,连连升官,曾任南赣汀漳巡抚,管辖江西福建几个州,又当了南京兵部尚书,还总督两广及江西军务,是明代中期政坛上一位有才干、有实绩的风云人物。更重要的是,王阳明创立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体系,提出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著名论断。他的理论不仅在明代中后期于思想文化界一统天下,成为主流,还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王阳明是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三月到庐陵任知县的,那时他只38岁,刚从被贬的贵州山区调任江西,很想干出番事业。他早就知道,庐陵县城一直是吉州、吉安府的行政驻地,治理好了庐陵县,也就能稳住吉安府。他深感责任重大。
刚上任,王阳明就遇到一件头痛的事。庐陵是吉安的首县,百姓的税赋负担特别重。前几年朝廷下派的“镇守中官”与当地的地痞流氓相互勾结,将朝廷的税赋层层加码,他们乘机中饱私囊。庐陵增加了木炭、牲口、杉木等多项摊派,交纳的税银达一万多两,比三年前翻了两番。本地缺少这些东西,就由百姓出钱去外地购买上交。对这些增加的负担和无理的摊派,庐陵县的百姓当然不愿承担,便约定拒绝交纳。这可难住了新任知县王阳明。税赋任务是上面分派下来的,不完成就不好向上司交差。可这些增加的税赋明显不合理,百姓也难以承受。如果强行征收,激起了民愤怎么办?
王阳明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上千名乡民冲进县城,沿途的居民呐喊助威,弄得吉安城人心惶惶。王阳明派人打听,原来是乡民要求减免赋税,听说新知县在朝廷当过官,明白事理,请他为百姓做主。王阳明十分同情这些穿得破破烂烂的百姓,要他们派几个代表来陈述理由。王阳明当场表示,一定向上司申告,减免加派的税赋。
他当天就向吉安府和江西布政使司写了一份《庐陵县为乞蠲免以苏民困事》的报告,还亲自去说明原因。上司为他的真诚所感动,也就同意了。朝廷派在江西督税赋的镇守中官是个姓王的宦官,早就知道王阳明在朝廷任职时,对权臣都敢提反对意见,在京城有不少他的弟子,很有声望,不太好对付,何况,朝廷对加派税赋不知底细,事情闹大了,自己也不好收场,就睁只眼闭只眼算了。
新来的知县一来就争取上面支持,免去了多年增加的摊派,庐陵百姓岂有不高兴、不敬佩知县之理?这是王阳明关心庐陵民间疾苦办的第一件实事。
庐陵县城从唐宋起就比较繁华,沿江大街和后河两旁店铺连绵,青石街和高峰坡一带居民密集。因庐陵一直盛产木材,店铺和民居不少是木板房,巷道也不宽,又少砖墙相隔,一旦发生火灾,受害面大。王阳明刚上任,就深入街巷调查,掌握了情况后,以县衙的名义发出通知,一是凡临街建筑,全退进三尺,以拓宽街道,火灾发生时,可作防火带,也便于疏散人口;二是每家店铺店屋,全退进二尺,作防火巷;三是每户出一钱银子,用来为临巷道的房屋建砖墙,隔离火势。这些利民的措施,肯定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王阳明派专员挨门上户去动员说服,使大家知道这是为民着想。他得到百姓的支持,防火工程进展顺利,庐陵县城的火灾明显减少。
王阳明更重视对县民的教化工作。他除了在公务之余去学馆书院传授理学思想,还要求强化道德修养,遵守纲常,恢复了明初设立但早已名存实亡的申明亭和旌善亭制度。他要求各乡村都要设立“两亭”,凡是当地的偷盗者、斗殴者或被官府定罪的,都在该地申明亭中张榜公布,警戒他人;凡当地热心于办公益事业和乐于助人者,为国家和地方作了贡献者,在该地旌善亭张榜表彰,树立榜样。这项扬善惩恶的举措,有力促进了乡风民风的好转。
正当王阳明在庐陵大显身手的时候,他得到一个好消息,迫害他的权奸刘瑾终于倒了台,被皇帝杀掉了。王阳明被提拔到南京刑部任职。他只在庐陵当了半年多的知县,却真心实意办了几件深得人心的好事,庐陵人怎能忘记他呢?
其实,王阳明在庐陵只当七八个月的知县,时间很短,其他当庐陵地方官时间比他长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吉安人单就以他的号来命名街道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庐陵有一批阳明“心学”的忠实信徒。二是王阳明在庐陵任知县期间,用实际行动教育感化了人们,办了几件使庐陵百姓受益不少的实事,厚道的庐陵人感恩戴德,怀念这位亲民爱民的好“父母官”,建了座“阳明堂”纪念他。若干年后,“阳明堂”边的老街扩建,新街就叫阳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