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江上洋姚氏大屋

小酒窝

广东阳江上洋姚氏大屋

上洋大屋,闻名漠海。

上洋镇位于阳江市区西南部,距阳西县织镇18公里,古镇依山临海,物产丰饶。清乾隆年间,上洋墟成集市,人气旺盛,墟前南面原为大海,始名“上海”,后改为“上洋”。

上洋大屋,指的是上洋姚氏大屋。清朝中后期和民国初年,是当地姚氏家族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但经济实力浑厚,而且政治势力雄强。其时,族中共有文武进士、举人、贡生十七人,获授七品以上官职的有八人。按中国古时观念,功成名就者必定归乡光宗耀祖。于是,上洋村在那些年里第堂林立,兴土木、造华厦一度成风,姚氏大屋从此称誉漠海。

上洋姚氏始祖伯周公,乃福建莆田姚氏九十六世天明公之裔孙,原藉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珠玑巷,宋成进士,官至海南琼州知府,届满归乡,乘舟为风浪所阻,乃弃舟登陆,见此地山川灵秀,乃风水宝地,遂定居上洋、白石两村。当时上洋村以彭姓为主,因姚氏崇文重教,自南宋始,子孙后代有不少人考上举人或进士,历经几朝数代,姚氏家族日渐壮大,人数逐渐超过彭氏,终成上洋第一姓。

据了解,清朝中后期,上洋村有十五第、十五堂,第堂皆为私宅,第让官者居,堂为富者住。十五第分别是:资政第、都转第、通奉第、二尹第、文魁第、司马第、秋官第、奉直第、朝议第、进士第、外翰第、大夫第(2个)、参军第(2个);十五堂分别是:四余堂、五福堂、文华堂、德谦堂、锡贤堂、德兴堂、宝善堂、培兰堂、德槐堂、德裕堂、宝成堂、树德堂、翠香堂、协云堂、寿康堂。

1949年前,上洋大屋(指第、堂、大厦、祠堂、庙宇)约有100多间。1949年阳江解放后,历经土改运动(1952年)、大跃进运动(1958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以及1962年、1978年等5个时期,上洋大屋逐渐被拆毁。时移世易,风雨沧桑,上洋大屋存留迄今,已历历可数,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第堂有白石村的二兴大层,上洋村的二尹第、参军第、宝光大厦、秋官第等。除了这些,其余的都只能从一些描述中去想象当年的宏伟模样了。

堂弟之中,规模最大的要数“通奉第”,由上洋姚氏十五世孙姚兆桐于清光绪三年(1878)建造,因姚嘉骥于光绪元年(1875)晋封通奉大夫而得名。该第府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座北向南,西朝南海,环境优美。古第有108个房间,大小厅堂36个,第前开三个门口,正中为大门楼,“通奉第”金匾高悬,大门联为“梁侯世泽,学士家风。”东西两侧为横门,门厅过后是天井,天井四周有围廊。再往前为三厅、天井、二厅、天井与神厅。厅堂西边为正屋,东西各5座,两边有11间横屋,各有一个磨碓间。大屋后面有厕所10间,整座大屋厅堂相连,能避雨防晒。“通奉第”最负盛名之处要数第府中珍藏之书画与文物古玩,据说当年朝廷恩赐围屏一副为府中至宝,围屏有18扇,每扇高3米,宽0.5米,酸枝木框,正背面都装饰有名家书画,围屏两端各置1米高立体酸枝木雕狮子一个,以固定其位置。此围屏平日里置木箱珍藏不露,唯每年朝礼和十年一届的醮会上才向乡人展示真容。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

堂弟中仍保存较好的尚余“参军第”。第府始建于清雍正晚期,为二进,坐北向南,有旁屋30多间,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屋檐下彩漆绘制的花鸟画,一看便知当年屋主显赫而富贵的家世。门楣上悬挂的红底黄字牌匾,是仿照原迹重制的,上书“参军第”,旁款题“乾隆二十四年奉旨赐匾”,足见当年功名显赫。不过,原匾已在文革中被毁。

除第堂建筑外,还有10余间大祠堂、庙宇,如上洋村有天后宫、大王庙、灵王庙,白云村有三圣堂、二觉庵等。私宅大厦亦有数间,如姚宝光、姚雁秋、姚念秋等人大厦。可惜,如今保存完整的仅余姚宝光大厦。据称大厦兴建于1946年,1949年落成,曾为上洋镇政府所在地。

姚宝光大厦建筑风格中西结合,整体砖木结构为主,既如中国古时院落(仅以一大门口做出入,与外相通),又建有西式小洋楼。从这可看出时代之交替,观念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一座大屋,占地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等闲就有房间几十甚至上百个,而且青砖大木筑就的房屋坚固非常,房房相连。上洋大屋的窗户形式多样,很少重复,所有窗檐都是罗马式的,上面灰雕都是巴洛克风格的对称图案。屋中天井开阔,按风水学去看,天井实为聚阳光、雨露、财气之地,其越大,则财越旺;大屋的建筑布局合理,外檐走廊连环直通正屋、房屋、书房、客厅等;屋中厢房的梁柱,雕花描金,手工精致,装饰讲究;梁柱有的如水桶般粗,有的盈如合抱,尽显大户之富贵。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米洛安
  • 趣闻 代梅氏
  • 趣闻 令锋
  • 趣闻 飞双
  • 趣闻 痴梦
  • 趣闻 娇洁郎
  • 趣闻 昆峰
  • 趣闻 香蝶
  • 趣闻 忆往昔
  • 趣闻 花园宝宝
  • 加载中...